• 89阅读
  • 0回复

歙县山林生产为什么发展不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3
第3版()
专栏:

歙县山林生产为什么发展不快
歙县有山场二百八十六万亩。整个五十年代,平均每年给国家提供木材十万多立方米。就是这样,全县的木材可伐量还保持在一百八十万立方米。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五九年一年中,砍伐了二十四万立方米,只运出十三万立方米,其余的都烂在山上。目前全县的木材可伐量仅有九万立方米,是五十年代末期的二十分之一。而全县每年的需要量却超过五万立方米,每年完成国家一万立方米木材任务都有困难。三分之二的公社连烧柴都成了问题。
森林的覆被率由五十年代的百分之六十降低到现在的百分之三十五,有的地方只有百分之二十,破坏了生态平衡。过去歙县有“大旱不过七月半”的农谚,现在不灵了。这二十年来秋旱不断。特别是一九七八年的大旱,是歙县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同时也破坏了水源的涵养。清代光绪年间,歙县西乡的百姓可乘船通过新安江直去杭州,如今这里的河床比那时升高了一点七米,昔日候船的航埠头早无踪迹。五十年代新安江两岸的水土流失面积为百分之十五,现在达百分之三十以上。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新安江河床每年上升十厘米,二十年来,已升高近二米左右。新安江上游的深渡镇,过去曾是一个水很深的渡口,如今水浅滩大,早已面目全非。这不能不说是新安江电站的一个告急信号。
类似的还有茶叶生产和其它多种经营。现在歙县的茶叶年产量是十三万担,而早在光绪年间,就已达到了十一万四千多担。其它如桐子、生漆、棕毛、香榧、山核桃、板栗、桕子、芦皮、白果、青枣、药菊等等,生产都大为衰退,有的濒于绝种。
上述状况的造成,跟体制有很大关系,应该适当改革。我认为:在国家、集体为主的前提下,应该允许将部分山场分给作业组和社员个人,由国家、集体和作业组及个人签订合同,积极扶持并鼓励社员个人发展林业、茶叶和其它多种经营,允许他们自产自销。同时还要合理调整木材的价格和保证林区社员的口粮标准不低于附近产粮区的水平。否则,发展林业还会是一句空话。
安徽歙县县委宣传部鲍义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