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中国的现代化和日本的现代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4
第5版()
专栏:

中国的现代化和日本的现代化
〔日本〕角山荣
《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编者按 这篇文章(作者是日本和歌山大学教授)就我国如何学习日本现代化的经验教训问题,提出两点值得参考的建议:(一)日本工业化的基础不是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而是长期培养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的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因此,对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输入外国资本应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二)中国的现代化应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经验。中国的面积比日本大,人口比日本多,如何学习日本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中国今天特别强调要认真学习日本现代化的经验,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虽然说是日本的经验,其实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工业化取得成功的经验。我们这次访问中国的各研究机关和各大学时,学习日本现代化的经验是经常提出来的话题。中国方面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输入资本是日本迅速工业化取得成功的秘诀。他们对日本迅速工业化的这种错误看法,使我们感到惊讶。他们的这种看法,我想可能与现在中国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强调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输入资本有关系。
当研究日本之所以能独自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原因时,至少应追溯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从历史上来考察日本一百年来工业化发展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决不是仅仅由于日本经济政策或日本经营的成功,而且还由于明治政府所采取的发展生产、振兴工业和富国强兵政策,由于普及教育和天皇制的国家主义,并由于能与政府领导人紧密配合的民间企业家们对现代化和工业化进行不懈努力的结果。
反之,在鸦片战争中就屈服于西欧列强侵略的中国,在明治维新以前就开始了吸取欧洲文化的洋务运动,采纳了西洋的机械和工具、科学和技术,致力于国防建设,并谋求输入现代的工业。但是,结果,中国的现代化失败了,而日本的现代化却成功了。可是,从中国方面来看,战前日本的现代化,是侵略的、军事帝国主义的现代化,是决不能予以赞同的。从日本的立场来说,也不能向中国提出以日本的这种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如果说中国要向日本学习的话,那就不应向战前日本学习,而应只向战败后的日本学习迅速发展经济的经验。
中国目前急于“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可是日本工业化的基础却不是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而是长期培养能够掌握先进技术以提高生产力的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这是因为,即使特意引进以最新技术装备起来的机器和工厂设备等,如果没有多数能够进行维修和操作机器的技术人员,引进的先进技术就不能成为真正能够利用的技术。为此,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角度来说,象高中数学之类的基础知识是绝对必要的。后来,发展中国家所引进的最新式的机器设备,大多数都不能稳定地提高这些国家的生产力,就是因为缺乏这种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基础。
从这一点来说,在明治维新以后的三十年,日本的识字率实际上已达到将近百分之九十,现代日本的大学升学率则出现了全国平均约为百分之四十的高比率。与此对比,中国方面的统计数字虽然还不清楚,可是,远在日本的水平以下,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按现在日本一亿人口有大学约一千所(包括短期大学在内)来进行比较,那么,拥有十亿人口的中国为了达到日本的水平,就需要有一万所大学。现在中国的大学究竟有多少,虽然不得而知,但估计最多也不过三百所,如果说能达到一万所,恐怕这是无稽之谈。中国目前要多向战后的日本学习“现代化”的经验,同时,日本也应尽可能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提供协助,这对促进日中两国的友好关系,是很必要的。不过日本的情况,充其量只是一亿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成功的例子。中国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二十六倍,等于全部欧洲大陆。中国拥有十亿人口,是一个包括五十四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象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现代化,是史无前例的。所以,不能照样搬用日本的或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国多年来摸索出自己的革命道路,成功地建设着今天安定团结的社会主义社会。今后也只能继续开辟先进国家所没有经验过的自己的道路来一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右摇摆现象进行调整,一面建设二十一世纪的国家。 
(高作宾摘译自日本《公明》杂志一九七九年七月号,原载《国外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一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