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巴黎圣米歇尔的旧书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4
第7版()
专栏:

“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巴黎圣米歇尔的旧书摊
沈大力
人们往往陶醉于巴黎的名胜古迹,可是也有人沉湎于巴黎的旧书摊。
巴黎是世界旧书经营的
“都会”。从城里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拉丁区到圣米歇尔广场,一路遇到许多旧书店,特别是从巴黎圣母院钟楼放眼望去,塞纳河两岸摆满的绿色书箱,绵延数公里,形成圣米歇尔旧书摊区,它简直与艾菲尔铁塔一样,驰名于世。
每天,当生活的热潮开始在圣米歇尔林荫大道涌流,巴黎大学的青年学生、北欧的旅游妇女、英美学者和日本书商,以及从世界各地来的书籍爱好者们,纷纷到这里翻找旧书,不时碰到一两册古籍孤本和稀有版画,甚至珍贵手泽。这对喜欢抚书思古的人说来,真是一种特殊的乐趣。因为他们觉得读旧版书,看古体字和接触到变黄的脆纸,既往的光景就会重现眼前,让人更能领略一部著作的时代特色。何况,有些书可能曾被狄德罗、巴尔扎克、贝朗瑞等文豪抚摸过,今朝获之若宝,别具一种意义。至于许多绝版文学名著,在书摊上也有机会找到。此外,也有上个世纪的报纸、“人民阵线”时期的杂志、万国邮票、各种纪念章和货币,以及古色古香的玲珑雕像。近年来,旧书摊还添售旧明信片,丰富多彩。一个游人偶然从中发现自己故乡几十年前的风景,总是满心欢喜的。
——您经营旧书业多久
了?
——整整七十年。
一位老妇泰然自若的回答,引人寻思。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在巴黎的一隅,她坚守着自己的旧书摊,象一个哨兵站在岗位上,这是多么不寻常的啊!再瞧瞧她老迈的伴侣,那满布皱纹的面容,使人想见他那饱经沧桑的一生。
圣米歇尔旧书摊的由来,要追溯到久远的时代。早在十七世纪,塞纳河的新桥上就出现了旧书市场。一六四九年,根据王室法院的裁决,旧书商被赶出新桥,流落塞纳河畔。不过,这新环境倒也更适合旧书商的活动。因此,他们抗拒此后历届当权者逼迫他们离开河边的压力,终于在一八九一年获准把书箱固定在河岸石栏上,不再天天搬来运去,真正在那里安家立业,跟塞纳河相依为命了。
巴黎旧书商的社会地位是很卑微的。在这些下层人的身上,既没有实业界和金融寡头那种追逐利润的无餍欲望,更看不到政客攫夺权力的勃勃野心。他们关注的是鉴定旧典籍的艺术价值,在谋生的同时,也传播人类的文化知识。他们崇尚的是无羁绊的生活。事实上,他们从不受任何营业时间的约束。天气晴朗之时,一个个出来打开书箱,然后坐到旁边的旧椅上,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沉浸于往事的回忆;阴霾笼罩之时,数日不见他们的踪影。这些人彼此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他们靠售出旧书的微薄收入,静度清贫淡泊的生涯。
“我们要保持自己的高尚形象”,一位旧书商说,“最好的办法是保证销售质量,让购书者从中受益”。这种从业态度受到公众赞赏,尤其是引起文学界关注。一九五三年,一些法国著名作家为鼓励圣米歇尔旧书摊的文化活动,倡议创立了巴黎“旧书摊奖金”,以挽救那些“在可能被捣成纸浆之前偶然落进旧书箱里的优秀作品。”
然而,很多作家还是更喜欢圣米歇尔旧书摊的活动,认为那里更有生活的气息。象高莱特、法尔葛、雷奥多等法国文学家,都习惯去那里寻求知识,汲取创作灵感,并在自己的著作中留下对旧书经营者的怀恋。那时候,诗人卡尔果也曾来这里眺望飘荡在圣路易岛水面的垂柳,欣赏堤岸上姑娘们捧着的洁白铃兰花,流连忘返,吟诗抒情:
淌过座座码头,
塞纳河流到
圣母院的钟楼下。
噢!令人快乐的,
美丽的铃兰花……
曾获诺贝尔奖金的进步作家法朗士,就出生在塞纳河左岸的书商家庭。他回忆说:“那地方绿树成荫,书籍满摊,还有淑女漫步,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我在那里获得了智慧”。
而今,法朗士逝世已经半个世纪,圣米歇尔古桥下的波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塞纳河岸的古旧楼房也逐年消失在现代化的建筑群里。但是,冬去夏来,秋雨春风,圣米歇尔的绿色书箱依然顽强地固定在那里,点缀着河畔的景色,丰富着巴黎的文化生活。令人欣慰的是,在老者离去空出的地方,现在出现愈来愈多的青年,从事传统的旧书业,尤其是在一个被私有制桎梏的社会里,他们似乎决心继承圣米歇尔旧书摊老一辈的信仰:
“自由比财富更可贵!”(附图片)
巴黎圣米歇尔旧书摊一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