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八七”会议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5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摘要

“八七”会议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问题
一九二七年,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党中央在武汉召开了“八七”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功绩的,但是过去对于这次会议是谁主持召开的,却从不提及。这次陈列(指最近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陈列)展出了会议参加者的全部名单,而且说明“会议是在瞿秋白同志主持下召开的”。
“八七”会议过去一说是在九江召开的,经过调查核实,找到了会议旧址是在汉口三教街四十一号,即现在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一百三十九号。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有: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李维汉、张太雷、陈乔年、罗亦农、顾顺章、蔡和森、瞿秋白,候补中央委员毛泽东、李振瀛、陆沉,监察委员杨匏安、王荷波,共青团代表李子芬、杨善南、陆定一,湖南代表彭公达,湖北代表郑超麟,军委代表王一飞,中央秘书长邓小平,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等。关于瞿秋白,在陈列中还展出了他为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革命》一书(即当时出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单行本)所写的序言。序言写作的日期是“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一日夜二时”,其中热情歌颂和支持农民运动,号召大家学习毛泽东为广大农民说话作事的精神。这些都是实事求是地重新肯定了瞿秋白同志在当时的作用。
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在反革命的严重白色恐怖下,全党都在探索革命的道路。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和井冈山的斗争,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当时有些人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楚,只看到搞武装暴动,打大城市,争取工人,而看不到农民同盟军问题的重要性,甚至诬蔑毛泽东同志为右倾、流寇主义,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道路,也是从实践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来的,比如过去讲秋收起义,不提起义后攻打长沙的计划,现在展出了中央九月十九日给湖南省委关于攻打长沙的通知,说明毛泽东同志是在起义受到挫折以后,才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上了井冈山的。
过去为了突出毛泽东同志的功绩,只讲井冈山的斗争,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和各个革命根据地都摆不到应有的位置上,因而也不能如实地反映这个时代英雄辈出、群雄四起的宏伟局面。
在这期间,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叶剑英、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广州起义,标志着我国革命进入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四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建立起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八一”南昌起义的部队南下,在潮汕地区受到严重挫折,保存下来的部队由朱德、陈毅率领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红四军,扩大了井冈山的斗争。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与郭滴人、张鼎丞、邓子恢发动的农民起义队伍一起,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到一九三一年与赣南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组成红五军,主力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留下的部队向鄂东南发展,以后扩建为红八军,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地区弋阳、横峰农民起义队伍,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一九三○年秋成立红十军。以后赣东北和闽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合并,形成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湖北黄安、麻城的农民起义队伍,创建了鄂东根据地,以后又与豫东南、皖西连成一片,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红一军,在徐向前等领导下,曾发展到四万五千人。一九三二年秋,主力转移到川北,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留下的部队在徐海东、吴焕先率领下成立红二十五军,坚持斗争,长征到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合。
在洪湖和湘鄂西,贺龙和周逸群领导的武装力量分别成立红二军和红六军,后转到湘鄂川黔地区。
在广西左右江地区,一九二九年十二月,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百色起义,成立了红七军,一九三○年二月邓小平领导龙州起义,建立了红八军。
在陕北,谢子长、刘志丹领导渭华起义,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在海南,在海陆丰以及其他许多地方,到处燃起了革命烽火。修改以后的陈列,使人们亲切地感到,正是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一起,缔造了人民的军队,创建了革命的根据地,指挥了长期的革命战争。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艰苦的,尽管遭到“左”倾路线的极大损害,党的事业却在兴旺发展。
(摘自《百科知识》一九八○年第一期,作者韩仲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