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清代前期历史地位”讨论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5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清代前期历史地位”讨论会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举办学术讨论会,就清代前期(从满族统治者入关到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地位展开热烈讨论。
大多数同志认为,清王朝在疆域辽阔的中国国土上,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这个政权在抵御外国侵略、统一祖国、加强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事业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如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军,并且取得平定在沙俄支持下准噶尔部噶尔丹民族分裂势力的胜利;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改革西藏行政体制,密切西藏和中央的关系;对西南一些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管辖,等等。清代前期对边疆各地区,执行了就封建社会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中原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于清代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同志认为,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的时期,清代前期尤为突出。它在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工农业生产发展基础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一是封建所有制,特别是土地关系中封建宗法关系趋向松懈。清前期提出以“休养生息为首务”,实行“奖励垦荒”、“轻徭薄赋”、“除贱为良”、“兴修水利”、改革赋役制度等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清代经济在当时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很大发展。
总之,清前期二百年,在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与我国繁荣的汉、唐、宋、明时代相比并无逊色。它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了前代所做不到的许多业绩。但是,清朝为了强化封建专制制度,大兴文字狱,压抑工商业,对外闭关锁国,拒绝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等等,加大了我国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清王朝建立后的政策措施,无疑给濒于灭亡的封建制度注上几针强心剂,从社会发展总趋势来看,实际起着阻碍社会前进的作用。有的同志指出,中国社会发展到明朝末年,历史提出了三大要求:第一,资本主义萌芽需要进一步发展;第二,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三,个性解放和思想解放。清代前期,如果这三大要求得以逐步实现,中国决不会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如果不从解决三大要求这个根本入手,终于摆脱不了落后挨打的地位。二百年的清前期经济,也并没有发展到应该发展的地步。统治政策起了阻碍作用,清王朝应负主要责任。
但有的同志指出,这些不能完全归咎于清王朝的政策措施,还应考察整个社会结构和历史传统。当时中国并不具备进入资本主义的条件。中国封建地主经济和专制政治制度,不是任何一个人、一种政策所能突破的,我们可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要求历史人物或王朝做它应该做能够做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可以超越历史条件的许可,去苛求历史人物或王朝做它所做不到的事情。清代前期有它光辉灿烂的功绩,同时有它专制落后的烙印。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为条件,在许多场合,它的伟大正是以它的落后为基础的。所以,不要因为它完成国家统一,便绝对无条件地肯定,也不要因为它专制落后,连统一也加以否定。
(季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