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读《伤仲永》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6
第5版()
专栏:

读《伤仲永》有感
秋耘
王安石写过一篇题为《伤仲永》的短文,大意说,有一个名叫方仲永的农民子弟,早慧,五岁就会作诗,人们随便指物命题让他作诗,他都写得不错。从此,他的父亲就整天领着他去拜访同乡,作诗讨几个赏钱,再不让他上学读书了。到了十二、三岁,仲永的诗才就比他小时候差得多了。到了二十岁左右,他再也不会作诗,跟一个普通农民一样了。王安石对此事大为感慨。他认为仲永是有天才的,可惜得不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他的天才终于夭折了。
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大量人才,而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是当前各方面工作的一个主要矛盾。人才固然难得,发现人才也不容易,但更难做得周到的,是培养人才。我国是一个有将近十亿人口的大国,不愁没有“仲永”,可惜有不少“仲永”因没有得到适当的培养,得不到发展才能的机会,而不幸被埋没了。
有一个建议,不知道是否可行?看来各个专业部门,特别是各种学会、协会一类的群众团体,都可以考虑设置一个委员会,任务就是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比方拿中国作家协会来说吧,可以配备若干名真正有眼力的专职干部,负责翻阅全国各种文艺刊物和报纸的文艺副刊,一发现比较优秀的作品和文章,不论是小说也好,散文也好,诗歌也好,评论也好,马上跟踪追“迹”,调查清楚它的作者姓甚名谁,多大年纪,在哪里工作。符合条件的,或者调他到文学讲习所一类的单位进行培训,或者与他的工作单位联系,给他创造便利写作的条件,并且建立经常联系,进行辅导。持之以恒,不出几年,必然会有成千上万个“仲永”成长起来。其他各行各业,可不可以照此办理?
建议是否行得通,不妨试一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