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逐步调整农业结构是能够做到的——从江西省部分地区改变单一经营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8
第2版()
专栏:

逐步调整农业结构是能够做到的
——从江西省部分地区改变单一经营谈起
在江西省宜春县采访,柏木公社党委书记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这个人均只有八分二厘耕地的公社,为了摘掉吃回销粮的帽子,从一九七○年开始,把原有的一千九百多亩经济作物挤得只剩八九百亩。到一九七四年,虽然做到了粮食自给,但田越种越瘦,收入越来越少,社员生活越来越苦,搞好集体生产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这以后,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徘徊不前。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他们对农业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努力发展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二千五百亩;同时在坡度较小的荒地上开出了近千亩新地,有二三百亩原来被改种水稻的旱地,由于缺水年年无收,现在又改种经济作物。这样调整的结果,一九七九年粮食比上年增产百分之十以上,十几项经济作物,除茶叶和苎麻外,油菜籽、辣椒、生姜等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近三十元。
柏木公社的情况表明:只片面强调抓粮食,不讲全面发展,这样的路再也不能走了。这个道理,人们已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深刻。因而,很多地方正在采取措施,调整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然而,也还有一些同志,虽然认识到农业内部比例非调整不可,但又觉得力不从心,认为过去用那么大的劲去抓粮食,粮食尚且增产不多,如今要拿出一些土地、劳力、资金来发展多种经营,难免要影响粮食生产,有一种“粮食不过关,其他都不好谈”的思想。他们把调整的希望寄托在国家减少征购任务,或者增加粮食统销数量上面。
由于调整,粮田面积减得多的地方,粮食征购任务应当作相应的调整。但是,目前国家粮食尚不充裕,就多数地区来讲,依靠减少粮食征购任务或增加统销数量来发展多种经营,是办不到的。从近两年江西许多县、社调整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的实践来看,不向国家要粮,不减少征购任务,有计划地逐步改变单一经营,促进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兴,也是能够做得到的。
以资溪县为例。这个县只有十万九千亩耕地,却有一百六十万亩山林,理应以林为主。但是,前些年却用百分之九十五的劳动力经营只占全县土地面积百分之五的耕地,而占总面积百分之八十的山林,却只有百分之五的劳动力去管理,以至路子越走越窄。群众批评这是“身在摇钱树下借钱花,手端金饭碗要饭吃。”县委想改变这种局面,但又担心抽出劳动力去经营林业,粮食生产会受影响。因此,他们寄希望于国家调整粮食征购任务。抚州地委负责同志来到这里作调查研究,同干部群众一道分析资溪的情况:解放三十年了,耕地还是那些,劳动力却增加了一倍以上,而且,绝大多数大队通了公路,又购置了各种农业机械,虽然为了提高粮食单产,精耕细作,要比过去多花一些劳动力,但潜力仍然很大,完全有可能腾出一部分人来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这一讨论,使大家豁然开朗,增强了调整农业结构的决心,并付诸于行动。一九七九年全县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到百分之七十,而粮食比上年增产一成以上,多种经营的总产值也增一成以上,做到了食油自给。
有一些地方,本来有发展多种经营的优越条件,只是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人们的思想禁锢在单一的粮食生产中,没有把许多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起来。批判了极左路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发展多种经营的门路便打开了。赣州地区发展草食牲畜的情况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地区每人平均有草山草坡四亩,而且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牧草丰盛,具有发展养牛、养羊业的良好条件。但过去集体既不去发展,也不准社员经营,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去年,赣州地委总结了经验教训,大家看到,只要抽出适当的劳动力,筹集一点资金,经过几年努力,不但能为国家提供大量肉、奶、蜂蜜等产品,而且能为农业提供大量的肥料。他们决定发展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把这作为改变赣州老苏区落后面貌的一项主要措施。一九七九年开始,赣州各地抓紧发展母畜,建设和保护草山草源,建立畜牧科技队伍,建立牛场、羊场。现在,这些工作已见成效,牛羊发展了近万头。
实践使许多同志看到,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迫在眉睫,不能再等了。
本报记者 李沁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