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拉美天主教为什么转向激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9
第7版()
专栏:

拉美天主教为什么转向激进
郭伟成
在七十年代的中、南美洲国家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一股争取民主进程的潮流。人们普遍反对军政府的独裁统治,而要求“还政于民”,实现“宪法化”、恢复正常的国家生活。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国家的天主教会,改变了传统的亲政府保守立场,站在要求进行社会改革的人民群众一边,形成了一股独特的政治力量。
拉丁美洲是最大的天主教大陆。它与罗马天主教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最初只有八名教士随着哥伦布的三条小船来到这个大陆;尔后,剑与圣经、火与十字架一起,征服了大陆,确立了对天主宗教的唯一信仰。现在,在这个大陆上已有近三亿教徒,占全世界天主教徒的百分之四十五。人们说,在拉美,十个人里有九个是受过洗礼的天主教徒;十个人里有八个是穷苦人。
本来,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岁月里,教会同垄断了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军方和大庄园主一起,曾经是三大保守势力之一。教会总是以“上帝的名义”规劝大多数穷苦的教徒们,要忍受人间的磨难。然而,战后的“宗教危机”冲击了教会,几乎威胁了教会本身的存亡;教会的统计数字表明,各类宗教活动的次数锐减,反映了中上层阶级对教会的支持大大下降。而正是这些阶级在传统上为教会提供了经费、土地和世俗的影响,输送了主教、教士和修女等教会的领导人员。及至六十年代末,由于这类支持的急骤下降,教会不得不转向底层群众。一些较为激进的教会人士则走得更远;这集中表现于一九六八年在哥伦比亚召开的第二届拉美主教会议上。获胜的“激进派”意见占了上风,提出“解放神学”,促进“社会改革”。也正是那些年来,拉美各国军政权迭起,整个中、南美洲,只有极个别国家还保持住了资产阶级的宪政民主体制。在一些军政权的统治下政党被取缔,人民自由受到限制,成千上万的天主教徒也同样受到迫害;在整个大陆,有一亿多教徒生活在贫困中。教会既不能逃避现实,又不能保持中立;要么站在军政权一边,听任它的多数教徒遭受迫害和日益陷于贫困。这样,教会势必失去它在占人口多数的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而导致教会内的分裂和瓦解。要么站在广大教徒一边,反对军事独裁。实际上,教会也无法使自己的布道与军政权的独裁统治这一冷酷的现实统一起来。在南美洲,有些国家曾由于教徒遭到残酷的迫害,教会与军政府之间几乎处于战争状态。有些国家的教士甚至铤而走险,参加了反政府的游击队。“解放神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一家有影响的墨西哥报纸曾经写道:“拉美教会的政治思想影响之大,对社会改革之热情,为世界其它地区所没有”。教会的这些影响和热情在近年里,由于拉美各国人民普遍反对军人统治,要求实现宪法化的民主进程,而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教士亦纷纷起来,反对独裁,要求宪制,并参加工会和农民运动,直到进行武装斗争。甚至还有一些主教亲自深入到贫穷的印第安人居住的山区,举办社会问题讨论会,“打开印第安人的眼界”。在有的国家还曾发生过主教到印第安人乡村鼓动土地改革而遭杀害的事件。有些国家的教会曾印发几千份去年初召开的第三届拉美主教会议的文件和提要,要求教民就经济、政治、贫困等原因展开讨论。这在教会的历史上不能说不是破了天荒的。
在拉美,还广泛地流传着一部《拉美圣经》,里边写着“不要剥削卑贱的劳工,不管他是你的兄弟,还是在贵土飘零的异乡之客”;“凡存在着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不正义不平等的地方,就是拒绝了主内平安之美德”。这部《拉美圣经》虽然受到教会内部的谴责,但是“许多教士在祈祷之时,仍执其手中”。这是教会日益“激进化”的产物,说明拉丁美洲各国社会进步的潮流毕竟是不可抗拒的。
当然,教会本身不可能进行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它之所以更多地转向群众,还是因为宗教本身的危机,使它在拉丁美洲的整个民族民主革命的潮流中不得不作出某种变化与改革,以顺应广大教徒,也就是基层群众的要求。因此,教会的斗争,与其说是为着变革社会,莫若说是为了改善教会本身的社会地位,以便使其对社会进程及人民的精神生活施加更为有效的影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