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应当用生命在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9
第8版()
专栏:文艺随笔

“应当用生命在写”
梁秉堃
在我接触的业余爱好文艺的青年中,对于文学创作的艰苦性大约持以下三种态度:一,口里承认,心里也承认;二,口里承认,心里不大承认;三,口里不承认,心里更不承认。
遇到那些不承认创作艰苦性的青年,我便很愿意讲讲二十年前自己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时经过的三件事。
一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在排着郭沫若同志的一出新戏。恰巧那天郭老也来到了排演场。休息的时候,我们几个年轻人围着郭老闲谈。突然,有一个同志问道:“郭老,您说说什么是剧本创作?”郭老听着笑了笑,停了一下说:“改、改、改、改、改、改、改。”一口气连着说出了七个“改”字。然后,为了让我们听得更明白,又补上了一句:“写剧本最重要的是要多改。”
又一次,我们陪老舍同志去周口店看猿人遗址。在上山的路上,大家边走边说,谈笑风生。突然,一个同志半开玩笑地说:“舒先生,您可不能保守,把您写东西的窍门给我们传授传授吧!”话音未落,周围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舍同志听了以后,故意板起脸来,以他那特有的幽默的语调说:“要勇敢地写出来,不成功,就勇敢地扔掉了。完啦!”
还有一次,在曹禺同志家里讨论一个同志的剧本提纲。无意中谈到一个剧作家的劳动到底应当是个什么概念。大家一致推举“曹头儿”(因为他是我们北京人艺的院长)来解答。曹禺同志皱着眉头,倒背着双手,在地上来来回回踱了几遭以后,用轻轻的缓缓的声音说:“剧作家的劳动——就是想,不断地想。”
如果我们不作片面性的理解的话,那么这三位文学大师的意思都是一个。郭老的“改”也好;舒先生的“写”和“扔”也好;曹头儿的“不断地想”也好,都是要求一个文学作者要为文学事业付出巨大的、反复的、惊人的劳动。
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许多人都把作家的辛勤劳动比喻成蜜蜂采蜜。我实在想不出比这更恰当的比喻来,也只好沿用一下了。
人们赞美蜜蜂的劳动除了博采和提炼以外,我看最重要的大约就是辛勤了。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多少万朵花上采集原料。而且还要飞上多少万公里。同志啊,难道如此辛勤,不是付出了巨大的、反复的、惊人的劳动吗?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莫泊桑在描述福楼拜创作时的状况:“低着头,脸上额上都是汗水,就象竞技场中的竞技者一样,身上的肌肉都为之突出……。”
朋友们,让我们用郭沫若同志夸奖蔡琰《胡笳十八拍》的一句话来共勉吧:
文章不只是用笔墨在写,而应当用生命在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