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侨乡话丰年——开平县农业全面增产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22
第2版()
专栏:

侨乡话丰年——开平县农业全面增产纪实
来到广东省著名侨乡开平县,不论在禾场上、榕树下,或城镇街道、工厂、机关,人们都在议论一九七九年的丰收。
这次丰收的确很可观:全县早稻、晚稻共增产一亿一千多万斤,平均亩产一千一百二十四斤,比一九七八年每亩增产二百五十六斤。全年的征购任务已超额完成。按照年终分配预算,社员全年的口粮平均比上一年增加一百三十多斤。全县的生猪、塘鱼、甘蔗、花生、水果等也获得丰收,社队工副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社员平均分配水平由一九七八年的七十三元增加到一百一十元。社员家庭副业由一九七八年的每人平均收入三四十元增加到五六十元。
一九七九年开平县农业生产为什么获得这样大的丰收?
首先,从县委开始,各级领导班子都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了。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各级干部积极学习领导生产,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学习经营管理,大搞试验田、高产田、丰产片。不少干部懂得了水稻生长规律,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科学知识。过去地方财政的开支比较分散,去年县委责成财政部门,把地方财力的七成以上用到了农业方面。
为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县委认真落实干部政策,对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处理错的干部,进行了复查改正;对使用不当的干部,重新作了安排。这些同志都精神焕发,在工作中表现出很大的革命干劲。为了加强领导力量,县委挑选了一百六十多个思想好、干劲大、年龄在二十至三十岁的国家干部,安排在公社抓农业;还组织一批青年干部,到县委党校学理论,学业务,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
在社队干部中,推行了联系产量的岗位责任制,公社干部包大队,大队干部包生产队,做到蹲一个点,包一个片,管一条线,分工负责,有奖有罚。这样,改变了过去那种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原来比较积极负责的更加积极了,原来表现差的许多人转变好了。县委还切实关心基层干部的生活,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逐步解决一些干部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怎样调动起广大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呢?开平县委的经验是,必须解放思想,用经济手段去管理经济。他们认真推行了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酬的责任制。全县三千多个生产队中,将近半数推行了这一制度。许多队都出现了勤人更勤,懒人变勤,出勤又出力,生产讲质量的可喜现象。塘口公社过去搞“民主评分”,实际上是搞“强迫平均”,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耕作质量很差;一九七九年全社有半数的生产队推行“五定一奖”联系产量责任制,广大社员精耕细作,不但抢住了季节,而且质量大大提高,两造水稻都大幅度增产。
开平县能够获得丰收,还同认真抓改变穷队面貌有很大关系。一九七八年,平均每人分配五十元以下的穷队有六百八十七个,占生产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县委仔细分析了这些队所以穷的原因,在一九七九年春季,以公社为单位,分别召开穷队会议,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县级机关和各公社派出一批干部住进穷队,认真帮助穷队解决领导班子问题,落实经济政策,整顿经营管理,合理调整生产布局,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在资金和物资方面也给以必要的支援。这一年内,穷队普遍增产增收。原来的六百八十七个穷队中,平均每人收入上升到一百元以上的占三成,八十元左右的占三成,多数穷队摘掉了帽子。
七十年代初,县委曾多次提出要实现粮食亩产千斤,社员每人平均分配一百元的奋斗目标,但是始终没有实现。一九七九年同样是这些土地,这些人民,多年的奋斗目标不仅实现了,而且超过了,这不是有力地显示了三中全会方针政策的威力吗?
本报通讯员 李炳生
本报记者 古维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