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长空尖兵——王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22
第4版()
专栏:

长空尖兵——王昂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祖国西北某地上空,一位英俊壮实的试飞员,正在驾驶国产歼击机作中空特技飞行。只见他做了下滑倒转动作后,又把飞机拉起。突然,飞机象一匹野马在空中乱蹦乱跳起来。这巨大的力量,甩掉了他的耳机插头,拉断了他的安全带。他的头部也被撞破了。一瞬间,他几乎昏了过去,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他的双手依然紧握住驾驶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让飞机掉下去!”时间过去了十几秒钟,飞机渐趋稳定。他迅速加大油门,使飞机继续上升。接着,他便用双腿夹住驾驶杆,伸手将掉到座舱里的耳机插头拣起来接好,向地面指挥员报告了刚才发生的一切。
就在这时,飞机又剧烈摆动、摇晃起来。他判断这是液压操纵系统发生了故障,随即伸手去关闭液压操纵电门,可是几次都被剧烈的摆动打了回来。飞机在不断下沉。机翼下是绵延起伏的山峰。眼看再有十几秒钟就可能撞到山头了!在这十分危急的当儿,他只要伸手拉一下操纵弹射救生座椅的把手,就可以弹出座舱,跳伞降落,脱离险境。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要千方百计把飞机驾回去。他毅然关掉液压操纵电门,改用电操纵驾机返航。飞机安全降落以后,机翼已经变形,襟翼已经裂缝。同志们见此情景,无不惊叹,能把这样的飞机驾回来,真了不起!
驾驶这架飞机的,就是最近荣获中共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称号的空军某团副团长王昂。
王昂是上海人,革命干部家庭出身,独生子。一九五八年,他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毕业时,正和一位姑娘热恋着。那时候,他可以以独生子为理由要求到上海工作,回到父母身边;他也可以要求到沈阳,和心爱的伴侣在一起工作、学习……但是,王昂没有这样做。他志在四方,毅然选定了一种祖国需要的豪迈职业:应招当了一名科研试飞员,为祖国年青的航空事业的发展去征服千难万险,贡献青春。
王昂一踏上科研试飞岗位,就如饥似渴地学习航空理论和飞行技术,很快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他还自学英语和日语,借助字典,饱览国外航空专业书刊、杂志和有关技术资料。经过苦学苦练,我国现有的各种型号的歼击机他都能熟练地驾驶了,每次试飞任务都能高质量地完成。他不仅能透过飞行中的异常现象,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而且能向科研人员提供仪器所不能记录的数据。
有一次,王昂驾驶国产高速歼击机进行超过音速两倍多的飞行时,按试飞要求切断加力,飞机立刻剧烈地振动起来;当他又接通加力时,振动消失了。下飞机后,他向科研人员详细地说明了这一异常情况,又从理论上阐述这是什么现象,振动是什么性质。科研人员根据他提供的情况,很快找到了振动的原因,将飞机的有关部件作了新的调试。当王昂再次进行大速度飞行时,飞机便不再振动了。
一九七六年五月的一天,王昂驾驶着国产高速歼击机,又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科研试飞。他在八千米高空打开加力,马赫数(音速的倍数)增至一点二四。这时,整个仪表板出现了抖动,而且随着马赫数的增大,抖动更加剧烈。王昂被抖动得浑身麻木,看不清仪表。只听到“啪”、“啪”、“啪”三声巨响,机体被打了三个大洞。他判断飞机出了故障,便果断地采用应急措施,切断右发动机加力,使飞机仪表板停止抖动。这时,王昂又听到进气道声音粗糙,发动机振动起来。他立刻意识到,这一系列异常现象,是恶性故障,必须尽快落地,一分钟也不能耽误。他当机立断,在着陆油量超过规定、顺风每秒两米的情况下驾机着陆,终于保住了飞机和试飞资料。当王昂跳下飞机时,机身下面已冒出浓烟和火苗。
王昂的妻子在工厂看到了这架被烧坏的、等待修复的飞机,心里一阵紧张。后来王昂回到家里,却象没事人似地,说说笑笑。他对妻子说:“不要为我担心。只要胆大心细,不会发生问题。再说,党培养我上了大学,学会了飞行,为党献出自己的一切,我也心甘情愿。”
十多年来,不管遇到什么险情,王昂始终保持着革命锐气,他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
去年,上级要求对一种国产高速歼击机进行低空大表速颤振试验。这是一次关键项目的试飞,难度大,而且危险。这种试验,要求试飞员既要飞出飞机的最大速度,又不能使飞机因颤振而解体。但是,如果地面设计计算不准确,或者飞行员在空中有丝毫疏忽,超过了飞机的极限速度,那就会造成机毁人亡。有的国家在进行这项试飞时,就发生过严重的事故。王昂清楚地知道这一切,毫不犹豫地驾驶飞机,冲向云海。眼看快达到预定的最大速度了,突然发动机加力断开,飞机急剧偏航。王昂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驾驶飞机进行探索,终于达到试飞预期目的,胜利返回机场。
十三年,王昂出色地完成了九十五项试飞任务。王昂对战友们说:“我国的航空事业同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落后一大截。我们得急起直追,加劲赶!”
新华社记者 李次膺
本报通讯员 胡维寿 杜裕青 窦志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