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从地方产品滞销看统购包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22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

从地方产品滞销看统购包销
古威云
一九七八年九月以来,南宁市大小商店大量降价处理地方生产的日用商品。从各色各样的塑料凉鞋,到红红绿绿的化纤布料、袜子、成衣等等,达五十多个品种。仅据南宁中级百货批发站四个业务科(大百货科、小百货科、针织科、纺织科)的不完全统计,一九七八年年底库存量,属于大宗商品的即有:化纤布料腈涤、麻涤两种产品共二百六十万米,价值九百二十多万元;毛巾被六万条,价值六十万元;钢精锅十八万个,价值九十多万元;女装有机扣三千多万粒,价值一百七十多万元;保健牙刷三百五十五万支,价值六十四万九千元;拉链二百九十三万条,价值六十九万八千元。总计各项金额达一千多万元。这些降价处理的积压商品给国家造成的亏损金额,也是相当惊人的。就拿纺织科的腈涤、麻涤这两种产品来说,亏损的金额就达三百六十六万元之多。然而更严重的是,市场上这种商品饱和现象,非但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迅速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变这种状况,而且工业部门仍然照样安排继续生产,商业部门继续收购,商品越积越多。
日用商品为什么卖不出去呢?主要是品种单调,质次价高,不受群众欢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地方工业底子薄,技术力量差,工艺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等等,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统购包销办法有不少弊病。
第一,由于统购包销,生产部门只顾埋头生产,不问产品销路,不顾人民需要,于是产销脱节,有的商品长期脱销,有的生产过剩或不适合人民需要而大量积压。有的计划部门,只重视产量产值指标,忽视产品销路,不愿花气力去调查了解人民的需要和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结果造成计划与需要脱节。特别是有些小商品,由于人民需要量或地区之间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计划部门也很难作出准确计划,结果常常是某些冷门商品因产值高而大批生产,造成积压,某些热门商品产值低而不生产或少生产,造成脱销。拿女装有机扣来说,一九七二年以前南宁市还没有生产,市面脱销,即安排两个街道厂各以每年一千六百万粒的产量连续生产几年。一九七五年又安排南宁市石英玻璃厂以每年一千五百万粒的产量进行生产。但实际上每年从中百站批发的有机扣不超过一千万粒,结果这种有机扣的积压就越来越多。到一九七八年底,有机扣库存量达三千多万粒,折合现金一百七十多万元。可是,在市场上较为需要的衬衣扣则因价格低利润少而不安排生产,造成供不应求。毛巾被的积压又是另一种情况。以前很多省都来南宁百货站定购毛巾被。但从一九七七年上半年以后,毛巾被的销售量即开始出现饱和现象,自治区内外的成交额急剧下降,库存量直线上升。一九七八年年底库存达六万条。百货站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认为一九七九年生产最多不能超过二万五千条,并要求厂方多生产一些消费者欢迎的枕巾和毛巾。但计划部门为了完成一九七九年的产值指标,仍然给工厂下达三万五千条的生产指标。商业部门也只好硬着头皮按上级计划签订合同,继续收购,使库存越来越多,产供销脱节的现象更加严重。
第二,由于统购包销,否定了价值规律在商品流通中的调节作用。商业是沟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桥梁,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在一般情况下,商业的发展是由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决定的,但是商业部门也可以通过商品流通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运用价值规律对生产的发展给予影响和调节。可是由于实行了统购包销,商业部门根本不用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和商品的价格来影响生产,工业部门生产什么,商业部门就买什么,生产多少就买多少,不管商品对不对路,质量好坏,价格高低,都得收购。这就是只有生产决定流通,而流通却不能影响生产,否定了商业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
第三,由于统购包销,排除了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妨碍了工业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工厂可以完全不问供求情况,只要按上级指示生产,完成上面交来的任务就行了。至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花色,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工厂就不必关心了。因为它的产品已由商业部门包销,“皇帝女儿不愁嫁”。这是造成产品质次价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行统购包销的政策,在建国初期多种社会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对于限制和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市场,保证人民生活,促进工业特别是地方工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统购包销的办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病,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摘自广西《学术论坛》一九七九年三——四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