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今日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23
第1版()
专栏:今日谈

今日谈
用人与用器
陆行莫如用车,水行莫如用舟。庖丁解牛用尖刀而不用木棒,江边垂钓用鱼钩而不用起重机……各种器具效能不同,我们只能用其所长。
用器是这样,用人也是这样。颇具慧眼的唐太宗看出了用人与用器之间的奥妙。他曾让大臣封德彝推举贤才,而封德彝却久无所举,理由是:“非不尽心,但于今非有奇才耳!”太宗十分生气地说,古人治理国家难道还要到别的朝代去借人吗?应当为自己不能知人而忧虑。他不仅相信当代就有人才,而且明确指出: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看来,唐太宗还是懂点辩证法的。世上没有万能的工具,也没有全能的人才。我们有些同志在为四化选贤举能时,眼睛常常只盯在奇才、全才上,于是往往哀叹人才难找。其实,非无贤才,是不知人也。懂得“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道理,人才就站在你的面前!
“先从隗始”
《战国策》载:燕昭王即位后,求贤心切,他问郭隗:“我去拜访那一位才好呢?”郭隗说:“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昭王便欣然对郭隗委以重用,给他很优厚的待遇。昭王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感召乐毅、邹衍等贤士,争相来到燕国。
“先从隗始”,这是一步实际行动。它比任何宣言更可贵。倘若燕昭王连身边的一个郭隗都不起用,即便筑起了“黄金台”,又有谁相信他真想人才?
现在,就有这种怪现象,有的同志一方面疾呼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却对眼皮底下的人才视而不见;一方面到处选人,另一方面却让现有的人才坐冷板凳,还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应该改变。燕昭王复国求贤“先从隗始”,我们为四化选贤举能,是否也先让现有的人才各尽所能呢?
变“龙尾”为“龙头”
俗话说,“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这用来说明领导干部的作用是对的,但是如果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老干部总是当“龙头”,只让中青年干部当“龙尾”,跟着摆来摆去,那就很难培养出领导人才,甚至会耽误人才。
《解放军报》报道,某单位过去对年青干部不放心、不放手,有重要任务,不是让他们一边看,就是让他们“跑龙套”,使得这些同志缩手缩脚。后来这个单位一改以往的做法,让年青干部挑重担、唱主角,由“龙尾”变“龙头”,大有成效。
这使人想到,只让年青干部当“龙尾”,他们如何懂得“龙头怎么摆”?要让这些同志尽快增长领导工作的才干,还是早日把他们放到“龙头”的位置上好。杨柳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