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饲养之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23
第2版()
专栏:

饲养之家
在山东省栖霞县杨础公社埠头大队,有一个“饲养之家”。
热心养猪的老卫
户主卫京龙今年五十多岁,当养猪饲养员整整五年了。去年,他这个生产队的猪场一共交售了五十头大肥猪,再加上卖仔猪的钱,一年纯收入两千多元。
老卫是怎么当上养猪饲养员的?那是五年前的春天,队长派老卫到猪场出粪,他瞧见圈里的猪一个个瘦得走一步三摇晃,心里很难受,便找大队支部书记,要求把饲养员的担子交给他,支部书记同意了。老卫把铺盖卷搬到猪场,一人管着一百二十多头猪,从粉碎饲料、喂猪、清圈,到给猪打针、治病,全包了。第一年就喂出了三十五头肥猪,年底评分计酬时,社员都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老卫一人干的活比两人多,队里最高劳力挣四千三百分,给老卫记五千分不算多。老卫一听忙插嘴道:“我一个老头哪能挣这么多?”后来好说歹说,给他记了四千五百分。
队里的猪喂得多了,老卫成天琢磨着怎么节省饲料。有一天,他看到街上有个敲梆子换豆腐的,心里一动:做豆腐,豆腐渣不是猪的好饲料吗?他把自己的想法跟队长商量后,得到队长的支持,就在饲养室安上一盘磨,磨起豆腐来。支部书记看到他一个人又喂猪,又磨豆腐,还要推着小车出去换,实在太忙了,提出要给老卫再找个帮手。
同心协力的老伴
找谁好呢?支部书记说:就叫李翠玉去吧。李翠玉就是老卫的老伴。李大娘象千千万万勤劳贤惠的农村妇女一样,不怕吃苦。她来到猪场,心里很明白:不光是给丈夫做个帮手,更重要的是要为集体这份家业尽上自己全部力量。在猪场,老卫泡食她烧火,老卫清圈她喂猪,老两口干得非常起劲。
最感动人的,还是这老两口半夜起来磨豆腐的场面:每天夜里两点钟,全村人还都在熟睡,老卫就套上毛驴磨起豆来。鸡叫两遍时,李大娘也来到饲养室,老两口就忙着做豆腐。天放亮时,两包豆腐做好了,他俩又借着热锅将豆渣熬成猪食,喂上猪,然后老卫便推着小车换豆腐去了。他们磨豆腐赚下的豆渣,能顶猪场一半精饲料。
槽头苦干的儿子
老卫的二儿子福军给队里喂牲口。他和父亲是同一年上任,当时才十九岁。这个性情淳厚的小伙子,象他父亲一样舍得下力。在饲养棚做起活来,简直象股小旋风,添草、挑水、起粪……,成天价手脚不闲。这几年,队里用牲口从来没耽误过。他还同老饲养员吕鸿山一块为队里繁殖了五头牛、四匹马和一头骡子。
福军在牲口槽头度过了五个春秋。去年春天,头一个来相亲的,一听说他是饲养员,就吹了。在饲养棚干活再脏再累不皱眉的福军,倔强地说:“我一辈子不说亲了,偏要喂一辈子牲口!”
这事在村里传开后,引起全村人的同情和不平,从来没当过媒人的支部书记的妻子也气不忿了,她对老卫夫妇说:“象福军这么好的小伙子能找不上对象?我不信!”去年四月,经她撮合,她的一个娴静朴实的表侄女,爱上了这个当饲养员的小伙子。
人逢喜事精神爽。如今,福军在饲养棚里干得更欢了。
持竿牧鹅的女儿
老卫的大女儿桂兰,前年夏天初中一毕业,大队就把牧放鹅群的任务交给了她。这个刚刚从校门走上生产岗位的姑娘,很快就从父辈身上学到了热爱集体的好思想。每天,她带着午饭,赶着鹅群,踏着朝露上坡,迎着晚霞回村,把鹅放得又肥又大。年底,在全村授奖大会上,她作为一名年纪最小的获奖者,登上台子,同父母哥哥一样,把“模范社员”的奖状捧到手里。
这个饲养之家,每当劳动余暇凑到一块儿时,总是很热闹的,猪呀、马呀、鹅呀说个不休。为集体创造财富,使全家人感到有无限的乐趣。去年,卫京龙一家凭着为集体辛勤的劳动,一年收入现款一千多元。小河流进大河才有奔头,小家寓于“大家”才有好日子过——这就是这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幸福观。
林桂学 刘述鸣 李玉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