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医务界后勤要积极为第一线服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23
第4版()
专栏:

医务界后勤要积极为第一线服务
本报记者述评
一年来,记者陆续接触到一些医务界人士,其中大多数是医疗、教学、科研的骨干。他们普遍反映:尽管后勤工作的同志很辛苦,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总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为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服务。
跟不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为第一线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等等),科研人员常常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四处奔走,多方求援;甚至有的拿到全国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材料,也要科研人员自己去找纸找印刷单位。二是生活上不能解除专业人员的后顾之忧,住房拥挤,食堂、托儿所等集体事业办得不好,有时一个大手术或抢救病人下来,专业人员连饭也吃不上;出差到外地,买车船票、寄材料等,也都要专业人员自行解决。专业人员为这些事务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后勤工作跟不上的主要原因是:
领导上对后勤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把后勤工作看作是保证第一线工作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在人员的配备上,舍不得投入觉悟高、能力强、身体好、甘当无名英雄的干部,常常是老弱病残抓后勤,领导力量非常薄弱。
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流毒没有肃清。尽管党中央早已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可是,至今有些后勤人员仍然把知识分子看成“臭老九”、“精神贵族”、“异己力量”,不情愿为专业人员服务。二是无政府主义和平均主义思想作怪。有些人对工作是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谁也管不着。你批评他,他还说:凭什么我“伺候”你?三是有些后勤人员对后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没有甘当配角的精神,总认为后勤工作“低人一等”,因而心情不舒畅,工作没干劲。此外,有的专业人员轻视后勤工作,对后勤人员不够尊重,也是影响后勤工作的一个因素。
从客观上看,当前我们国家还存在着很多困难,有些条件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具备的。比如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我们只能在国家财力许可的范围内逐步引进;新的实验室和工作、生活用房,也只能逐步兴建,不可能及时满足需要。但是,尽管存在着这样一些矛盾和困难,后勤工作是不是就不可能做好呢?不,事在人为。后勤人员完全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做好工作,更好地为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服务,为四化贡献力量。阜外医院器材科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
阜外医院器材科为第一线服务的思想非常明确。科负责人经常主动到各科室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积极同有关单位联系,根据轻重缓急,做到急用急供,缓用缓供,不用不供。其次,这个科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同志关系,经常和专业人员谈谈说说,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心情,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真正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体谅,互相支持。第三,是立足国内,尽量想法克服困难,节约外汇,满足需要。比如有一阵子心脏外科手术需用的尼龙缝线,需要国外进口,既花外汇,又不能及时满足需要。器材科同志就跑到上海,把两家工厂组织起来生产,既节约了外汇,还扶植了国内生产。第四,器材科的同志虚心向专业人员了解国外新技术新仪器的进展情况,了解引进仪器、设备的性能、用途,还利用业余时间和专业人员一起观察设备的使用情况。有时科室购置仪器设备的计划不太切合实际,器材科提出调整意见,专业人员也比较容易接受。
由此可见,即使条件差,困难大,只要对后勤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不怕困难,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从实际出发,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后勤工作还是能够做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