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有远见的做法——湖南省桃江县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23
第4版()
专栏:

有远见的做法
——湖南省桃江县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教育
桃江县的各级领导干部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从县委第一书记到各区、社、大队党组织的负责人,谈起学校里的事来,就象讲农业生产上的事一样,头头是道。他们把办学校看成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一项必要措施。有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总结工作时说:“去年,我们办了两件大事:一是植造五百亩山林,二是盖起五间教室。”他们把“育人”看成同“育苗”一样重要,这是多么富有战略远见的做法!
早在一九七三年,桃江县粮食生产就跨了《纲要》,以后几年却徘徊不前。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少社、队干部文化水平低,不懂农业科学技术。有个生产大队,因为施氮肥过多,禾苗疯长,通风不好,水稻得了“稻瘟病”。队长连忙领着大家喷药,那知,配药时又把千分之一的浓度错成百分之一,造成大片秧苗死亡。结果,三十六亩田只打了三担三稻谷,亩产八斤三两。这一教训,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子里。
桃江县的同志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懂得了:如果不认真办学校,不抓人才的培养,不普遍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社员和青少年一代的科学文化水平,要使农业生产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从此,桃江县的干部和群众就认真地办起教育来了。县委书记伍启瑶同志要求各区、社、大队的领导干部在汇报生产情况的时候,也要汇报办教育的情况。有些重要问题,她亲自出面处理。各级领导重视教育,特别是第一书记过问教育,使教育战线上很多不好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例如,校舍不够,怎么办?县委书记亲自调查发现,黄金坝大队的群众自己出钱,出木料,盖了几间校舍,就在黄金坝大队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几年来,桃江县的群众盖了三十多万平方米的中小学校舍,投资达一千五百万元,基本上改变了全县农村学校的面貌。如今,各个大队一栋栋崭新的红色砖瓦房,差不多都是学校的。对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桃江县各级党组织都是尽力帮助解决。全县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是一人一间房,或二人一间房,不少大队还为教师做了床铺、桌子,为他们备课、批改作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几年来,桃江县已普及了小学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还办起二百多所业余中小学和农民技术夜校,百分之八十五的大队办起了学前一年的幼儿班。现在,全县两万多名农村基层干部
(包括农业技术干部)中,高中毕业的占百分之十一,初中毕业的占百分之三十七。全县二十多万青壮年劳力,百分之九是高中毕业,百分之二十三初中毕业。这些有文化的年青人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后,就把他们学到的农业科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武潭区天湾公社有个樊州大队,一九七○年时,大队的七个主要干部两个是文盲,五个是小学程度;二十七个生产队的主要干部有八个是文盲。由于干部文化水平低,不懂科学种田,粮食亩产一直是五百多斤。后来,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大队领导班子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七个主要干部中,达到高中程度的有三人,初中程度的二人,高小的二人。几年来,他们领导社员积极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合理施肥,一九七八年,粮食亩产过了千斤,一跃成为区里的先进队,社员的平均收入也增加了。社员高兴地说:“这些念过书的伢子有办法”。一九七八年,桃江县全县粮食亩产达到九百四十三斤,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六十;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两亿多元,比一九七○年增长二点一倍。这里面,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桃江县的事实说明:教育和生产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有些同志错误地认为,学校是消费单位。桃江县的干部和群众说,这是目光短浅的一种表现。办学校也是一种生产投资,是开发人材的投资。我们相信,当年青的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代新人成长起来之后,桃江县人民这一笔投资所发挥的效益,将是无法估量的。
本报通讯员 王咏赋
本报记者 庄永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