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读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24
第5版()
专栏:书评

读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金春峰
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以下简称《史论》),是李泽厚同志二十多年来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成果的汇编,共收集关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研究论文十篇。其中多数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新作。展读这些作品,人们会深深感到渗透于这些作品中的我们时代的气息是何等强烈。在论鲁迅一文中作者曾把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划分为不同的六代,说“每一代都各有其时代所赋予的特点和风貌,教养和精神,优点和局限”。我们在《史论》中所看到的正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情,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探索和深思。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对历史的深入的研究,这就是《史论》值得向读者推荐的原因。
作者在《史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民主革命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何以又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演出了林彪、“四人帮”的封建主义的丑剧。《史论》围绕这个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可以给人以启发。
活跃于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舞台的革命阶级,主要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革命方面主要是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封建地主阶级。《史论》对这两方面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
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表明,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强大的力量。但是这次运动又表明,农民不可能在思想上真正摆脱封建主义的羁绊。农民对驾凌于自己头上的拥有无限权威的专制权力的崇拜,使他们归根结底成为拥护封建专制的社会力量。这是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斗争必然失败的原因。
在中国,农民思想的强大影响还对资产阶级思想发生巨大压力,从而使资产阶级思想被“弯曲”、“变形”,有时弄得面貌全非。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章炳麟和孙中山思想中的种种小生产者的空想和民粹主义,就表现了这个特点。
章炳麟是民主革命中反改良主义的斗士。他主办《民报》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却仍然不是真正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而是涂上了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和以反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为特征的民粹主义。既不要封建皇帝的专制,也不要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是要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利益的“独裁”,这就是章炳麟社会政治思想的特征。因此,在现实中,章炳麟终于最后堕落为封建主义的国粹和保皇派的遗老。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他提出的思想和政纲,是当时最先进的。由于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使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的政纲。但是,就是这位资产阶级的伟大思想代表,由于当时民族矛盾比较尖锐,所以,“爱国救亡”、“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始终是他认为居于首位的革命任务。他用国家的自由来解说他的民族主义。他强调“欧洲人民在两三百年以前的革命,都是集中到自由平等两件事。中国人向来不懂什么是争自由平等,当中原因,就是中国的专制和欧洲比较,实在没有那样厉害。”(《民权主义》第三讲)在政权建设上,孙中山的权能分开说的理论基础是天才论。广大群众被认为是“不知不觉”的“群氓”,需要由“先知先觉”的超人来统治,这就为少数人的独裁提供了理论依据。
小生产象汪洋大海一样的存在,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同封建势力不能割断联系,这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不能在中国生根的最重要的社会客观条件。《史论》对于章炳麟和孙中山的社会政治思想的这种剖析,不禁使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说资产阶级思想在这种重压下会产生“变形”,那么无产阶级的思想是否也应该警惕这种“变形”呢?
《史论》力求避免按照主观框框片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而努力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比较具体地全面地论述主要的社会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这种研究方法是可取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