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彭总在西北战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28
第4版()
专栏:

彭总在西北战场
(续前天第四版)彭老总问他伤这么重为什么不把机枪撂下走?战士说,我活着枪就不能丢。彭老总立即给他洗脸、洗脚、包扎,然后派人把他抬到医院。以后好几年,他还经常给司令部的同志们讲述这个战士的忠诚感人的品德。看来,这些战士的英雄形象,是永远活在彭老总心里的。
行军中,彭老总有时静静地走在战士的行列里,听着他们的种种议论,同他们交谈,征求他们对领导上的意见。不认识的战士,以为他是政治机关的普通干部。在进军陇东的途中,看到战士们过河不方便,他就在水里搬石头垒起石头堆,让战士走过。在通过沙漠渴死人的时日,他把分给他的水让给战士喝。战士们看到这位上了年纪的人民解放军的副总司令,竟这样亲如手足地关怀他们,其激动的情怀是不难想见的。行军每到一个地方,他先看战士们住好了没有,有时和参谋长挤到一个房子里,把房子腾出来给战士们住。看到饲养员没房子住,他把司令部四科长叫来,说:“白天我们骑上马走,他走路。晚上我们睡觉,他喂牲口,这样的同志我们不关心他们,谁关心他们?眼里只看见首长,那是中国人过去给皇帝当奴隶当惯了,养成这样一种恶劣习气!”他对参谋、通讯员、警卫员、炊事员和所有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平等看待,和蔼可亲,问寒问暖。他不喝酒,不吸烟,除了下两盘象棋,没有任何个人嗜好。他把津贴省下来给小通讯员和警卫员买本子、买钢笔。“这些小同志是来革命的,他们是我们的阶级兄弟。”这就是出自他内心的朴素诚挚的语言。
四、崇高的品德
彭老总出身贫苦,在旧社会,忍受过残酷的压迫、凌辱和饥饿。他的背微微有点驼,那是从幼年起给地主、资本家挖煤、担土压成那个样子的。旧世界的罪恶、不平、虚伪、污秽和尔虞我诈,使彭老总心里深深地埋藏着对旧世界和剥削阶级的深仇大恨。他喜欢屈原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说他自己是:前半生摸索人生道路,后半生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因此他觉得,最大的欢乐和幸福就是为革命献身,为真理献身,摧毁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甘愿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彭老总对党、对同志、对战士、对人民那样尊敬和关切,那样满怀着赤诚与热爱的原因。
可是,彭老总丝毫不关心自己,对自己很“苛刻”。他身居高位,但对特权却深恶痛绝,认为那是旧世界留给我们的最丑恶的东西。他常以“不忘本”来告诫自己。他总是拿战士和群众的生活水平来要求自己,觉得在艰苦的战斗中生活特殊是可耻的。的确,从生活方面也是可以充分地看到他赤胆忠心和鞠躬尽瘁的高尚人格。他的旧大衣,是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山带来的;他的衣服是补了又补;穿着陕北老乡做的厚布鞋;他的破洗脸盆用了七年还在继续使用;他骑着一头又瘦又乏的老骡子。蟠龙镇战斗中我们缴获了敌人很多高骡大马,同志们挑了一匹好马,要把彭老总的“烂骡子”换下来。他断然拒绝:“烂骡子,陕北的贫雇农有几家能养起这样一头骡子?我彭德怀又有骡子,又有警卫员,抬脚动步就有许多银洋落地,拿人民的东西够多罗!”接着他就批评:我们有些同志,不是一打完仗就立刻考虑下一仗怎么打,而是比谁的马好,比谁的望远镜好,这是庸俗作风!然后他让后勤部把缴获的好骡马挑选出几头,驮上缴获的洋面,送给中央机关,其余的好马交给通讯员和侦察员去骑。司令部四科的同志们最作难,他们经常为了彭老总的生活方面的问题向我“诉苦”说:管他吃饭难办,管他穿衣难办。就拿伙食来说,他吃的是小米饭、包谷面、土豆丝、酸菜汤,就是这样,彭老总吃多少伙食钱,他是要查账的,多用公家一分钱也是不行的。要是超支了,他就问管伙食的人:“你家是什么成分?是地主富农资本家吗?要不然你从哪里弄这么多钱来花?”一九四七年夏天,部队通过大沙漠,在长城沿线休整。经过一场苦战和通过沙漠地带的艰苦行军,管理伙食的同志高高兴兴地买了一些新上市的黄瓜,结果受到他的严厉批评:“战士们能吃到黄瓜吗?吃不到。那么,我们就应当吃吗?战争打得这样苦,二纵队过沙漠时就渴死了人,群众的负担也够重了,多浪费一分钱,我们也应当觉得惭愧!”沙家店战斗之前,已是初秋,长城内外夜里相当寒冷。司令部四科的同志看见彭老总通夜站在窑洞里的地图下太冷,于是给他缝了个布门帘。彭老总说:“部队有人连干粮袋都没有,还做什么门帘?我们要想着群众和战士过着苦日子啊!”一九四八年秋季,在黄龙山麓作战,我们俘虏了不少敌人将校官员,彭老总找来一个“中将军长”谈话。谈话完毕,警卫员端来一大盆面条,借来老乡的几个大粗瓷碗。彭老总拿起个大粗碗正舀面条。那位“军长”站在一旁不动,他惊讶地说:“早就听说彭副总司令生活简朴,万万想不到你就吃这样的饭!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彭老总最厌恶那些拍马谄媚的人,他沉下脸,打量着这位“中将军长”,说:“这样的饭不好吗?中国老百姓吃不上这样饭的人有的是。我彭德怀能吃上这样的饭,证明我高高在上,特殊得很!你们这些达官显贵看到这样的饭大惊小怪,觉得难以下咽,这证明你们国民党腐朽透顶,注定要被人民打倒。”真是字字掷地作金石声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彭老总光辉的一生就贯穿着这种感人至深的精神啊!
他生活方面如此简单,如此“清苦”,可是在思想、精神上,却非常富有。在万里征战中,他酷爱学习,首先是向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实践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为劳动人民服务。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要象扫把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象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经不起一扫把打。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家都离不了它。”这一席话,岂不是彭老总全部战斗生活的最真切而深刻的写照吗?那时,我们行军打仗,住在任何一家老乡家里,他都象一个质朴的工人、农民或者老兵一样,和群众自自然然坐到一起交谈,群众哪里能想到他就是横扫千军、威震敌胆的彭大将军?“惟有英能本色”的话,说得何等好哇!战争中,他除了公家发的被子、衣服和鞋袜之外,可以说身无长物。可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他总是在铁皮文件箱中装着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古代和现代的军事学著作、历史学著作、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及其他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在深山的窑洞里,在平原上的茅舍里,在激烈的枪炮声中,在饥肠辘辘的日子里,他常秉烛夜读,手不释卷,“不知东方之既白”。他厌恶那些只会空喊政治口号而忽视提高技术水平的不学无术的人。他说:“鄙人是读了两年半书的‘大学生’,斗争这样艰巨、复杂,党的事业发展得这样快,不学习不行呀!”有时他骑在马上读书,有所领悟,就纵声大笑。有时他深有感触地说:“书上写得明白,不过任何一句话要变成自己的,可不容易啊!”他把从伟大的斗争生活中、从劳动人民身上和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用来自觉地改造自己,使自己成为人民的勤务员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说:“我做了些工作,可是也有不少错误、缺点。比如在西北战场,我们两次吃过马家骑兵的亏。人得有自知之明,可不能把自己看得了不起!我需要帮助,需要改造,因此,我希望和我一道工作的同志,敢于不顾情面地指出我的错误和缺点,这才能把事情办好。”的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作战过程中,他有些主意出的不对;有些战斗没打好;有些事情你和他争执得脸红脖子粗,以致最后不得不报请党中央和毛主席解决。可是事实证明他错了,他就放弃自己的意见。他不仅从善如流,而且有错就改,光明磊落。他说:“‘吾日三省吾身’的老话,多少有些道理。即使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每星期、每个月,至少要拿出一天时间,切切实实反省一下:自己究竟给人民做了一些什么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处理事情极快,解决问题极干脆。今天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重要电报、文件,他自己动手写。事实上,在他领导下,公文和电报极少。他每晚睡觉时总要坐在炕边沉思默想:今天做了些什么事情?解决了那些问题?那些做对了?那些做错了?他从来不进医院,不看病,也没有休息过。同志们知道他有胃病,劝他休息。他说:“现在还不到休息的时候,没有完成任务,去了马克思也不要。到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了,这是自然规律。”他就是那种为了党的事业,把自己燃烧净尽、到死方休的人!他对己严,对人也严,特别是对高级干部,如果工作失职,他毫不客气给予批评甚至处分。他说过:“我头上长着角,常常碰着人,使别人不高兴。”是的,他疾恶如仇,刚正不阿,坦率爽直,说话绝不转弯抹角;对那些贪生怕死、工作不负责任的人,文过饰非或耍两面派的人,他严厉批评,毫不容情。正象陈赓将军曾经说过的一样:“彭老总是暖水瓶,对人面冷内热!”是的,他对同志心里充满了阶级之情,充满了阶级之爱。因而同他一道工作的人,都喜爱他,尊敬他,能披肝沥胆,赤诚相见。
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疯狂迫害,彭老总已含恨而逝。但他严于律己的种种言行,至今回忆起来,仍使我思潮汹涌,不能自己。一九四八年六月,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在黄龙山麓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我们敬爱的林伯渠同志说过:“彭德怀同志是有德可怀啊!”现在当盖棺论定的时候,我想,他之所以有德可怀,那是因为他无私无畏;他之所以无私无畏,那是因为他象我们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满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啊!在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德。
敬爱的彭老总,你是不朽的。你曾经为之英勇奋战的中国人民,将会世世代代铭记着你的高大形象,传诵着你的战斗业绩,并以你为榜样,奋勇前进。
(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