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勤学苦钻变成了技术专家——记锦西化工机械厂党委书记、厂长郝振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30
第3版()
专栏:

勤学苦钻变成了技术专家
——记锦西化工机械厂党委书记、厂长郝振贵
去年二月,我国化工机械制造行业的一些专家云集兰州,讨论成立中国化工机械与自动化学会,大家一致推举辽宁省锦西化工机械厂党委书记、厂长郝振贵同志担任学会理事长。
郝振贵是一九三九年参军的“老八路”。一九四八年,辽西解放后,党派他参加接收工厂。他高兴极了,心想:多年来南征北战,为的是打出一个新中国;如今解放了,一定要把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夺回的工厂建设好。于是,他把工厂当课堂,以工人、技术人员为老师,走到哪,问到哪,学到哪。一双拉惯了枪栓的手,逐步掌握了车、钳、铆、电、焊等操作技术,成了工人队伍中的“老把式”。
郝振贵对科学技术有一股钻劲。熟悉他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摸到了规律:有事找郝振贵别到厂长办公室,要到车间生产现场或者图书资料室去;郝振贵的爱人知道,他在床头的五瓦小吊灯下苦读,送走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郝振贵钻研技术简直着了迷,由于思想高度集中,在一次做菜时,他把一铲煤块填进了油锅。翻开他的一大堆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的学习进程:一个四十年代的笔记本上记着“分数、小数、直径圆周表”;一个五十年代的笔记本上记着“公差与配合、公差带”等内容;一个六十年代的笔记本上记着“微积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内容;一个七十年代的笔记本上记着“叶轮参数”、“国外技术资料”。一九七五年,郝振贵作为我国引进大型化肥装置验收组组长到国外考察验收进口设备,回国时,他一没带电视机,二没带电唱机,而是带回了一些汽轮机上的叶片、先进刀具、技术资料和一台袖珍电子计算机。
经过三十多个春秋的勤学苦钻,郝振贵满头青丝染上了一层白霜,他终于从一个外行变成了技术专家。然而,他并不满足。在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新形势下,他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生产建设日新月异,必须时刻增加新知识,不断接受新事物。如果稍有松懈,就可能从原来的内行变成新的外行,而外行是没有资格领导现代化生产的。于是,他又向着新的目标进军了。他最近在一个笔记本上写下了“数码”、“奇偶数”、“同步孔”等“数控”知识。现在,他已懂得了数控的原理和“语言”,能够把计算机纸带上的小孔翻译成工程数字。
前年五月,全国各大化工机械厂的代表研究制造我国大化肥装置的时候,老郝代表锦西化工机械厂主动承担了工艺复杂、要求条件很高的一○三机组制造任务。郝振贵一回到工厂,立即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一○三机组的制造工作上。
为了攻克机组制造工作中的技术难关,老郝每天蹲在车间,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干。平时就被群众誉为既能贪黑、又能起早的“全能牌选手”郝振贵,在这些日子里,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有时甚至连轴转。工人、技术人员看到郝振贵走路直打晃,仍然咬紧牙关不下战场,深受感动地说:“论资格,咱没他老;论身体,咱比他好。书记能豁出命来干四化,咱还有什么说的,就是困得眼皮打架也要支上干!”
在郝振贵的带领下,广大职工经过三十三个昼夜的苦战,胜利地造出了高压离心式压缩机。经过空负荷机械运转试验,取得了成功。
人们说,郝振贵干着今天的革命工作,想着明天事业的发展,他头脑中有全局,考虑的不只是一个工厂、一个单位的事,而是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
一天,郝振贵正在主持召开党委会,突然接到一封从大庆拍来的紧急求援电报。电报说:由于日产一千六百吨化肥的进口装置引风机上的联轴节损坏,造成全厂停产,请立即把联轴节测绘图晒制五份。郝振贵当即提议,改变党委会的会议内容,吸收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研究赶制联轴节支援大庆。郝振贵掏出袖珍电子计算机一算:多抢出一秒钟,等于抢出一百一十一斤粮食啊!
党委会很快结束了,全厂职工以“抢出一秒钟就等于抢出一百一十一斤粮”的劲头,开起了“特别快车”。从接到电文到把联轴节制作成功,仅仅用了三十六个小时。远隔千里之外的大庆化肥厂很快恢复生产了。
为了让一些引进的国外装置持续稳定生产,有关部门把试制和生产大化肥装置部分备品配件的任务交给了锦西化工机械厂。郝振贵又全身心地投入了这项工作。他深入到车间,组织一次又一次的“三结合”攻关,还特意要了一份全国各大化肥厂生产情况日报表,随时掌握每个化肥厂每天的产量、事故等情况,并经常派出技术力量,到各化肥厂了解、考察这些进口装置的运转状况,以便心中有数,打主动仗。
一次,辽河化肥厂进口的生产装置在考核试车期间,二氧化碳压缩机四段出口隔板严重磨损,造成全厂停车。当时,在场的外国专家认为无法修复。隔板送到锦西化工机械厂后,郝振贵立刻召集人员组织抢修。由于平时对每个技术骨干的情况和每台设备的性能都很熟悉,他指挥起来,镇定自如,突破了道道难关。经过二十六个小时的连续作战,终于修好了隔板。那位外国专家见后十分惊讶,连声称赞。
本报记者 李新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