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战略重点依旧 情况有所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2-03
第4版()
专栏:

战略重点依旧 情况有所变化
新华社评论员
苏联军事占领阿富汗,是它对欧洲进行大包抄的新步骤,也是它在东方“哑铃”地区战略上的新推进。这个新发展,既表明了苏联战略重点仍然在欧洲、并且步步紧逼欧洲这个基本情况未变,又表明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变化:即苏联已把它的西方战略同亚洲太平洋战略连在一起。
尽管阿富汗地处亚洲腹地,远离欧洲,苏联直接出兵阿富汗,从美国到西欧都感到压力大大加强了。苏联把阿富汗这个高原缓冲国家变成直接听命于莫斯科的卫星国,就取得南下印度洋的桥头堡。苏联从阿富汗进一步南下,就可以在印度洋取得基地,取得暖水港,从而也就使它能够控制供应欧洲能源的海湾石油区,扼住通向欧洲的石油运输线,并从军事上形成从侧翼包抄欧洲之势。
一个时期以来,苏联对欧洲的战略包围,不只是在东欧陈以重兵,而且把中东和北非作为欧洲的侧翼来经营。
以中东而言,从红海口到波斯湾这个新月形地带内,苏联已经和正在布下一系列棋子;通过苏联—南也门、苏联—埃塞俄比亚、南也门—埃塞俄比亚三个双边条约,苏联在红海口建立了相互支援的立足点;不断加强苏联、古巴在红海口的军事存在和压力,以使阿拉伯半岛上产油国的政治态势发生有利于苏联的变化,利用阿拉伯国家在对待埃以谈判问题上的分歧,加强它在一些阿拉伯国家中的影响,插手土耳其、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一系列南邻国家的民族纠纷,利用库尔德族、阿塞拜疆族、俾路支族、普什图族等等民族问题干涉南邻各国内政;扶植这些国家中亲苏的共产党的力量,在动乱的局势中发展自己,排斥美国影响,以便伺机掌权。与此同时,苏联还加强了在印度洋上的海军舰只,在邻近这些国家北疆的苏联一侧部署军事力量。而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一军事冒险,则是这一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突破,使巴基斯坦和伊朗处于“下一个轮到”的地位。侵入阿富汗的苏联军队已经推进到邻近这两国的边境地区,形成大军压境之势。而建立一个从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分裂出来的、由苏联支配的俾路支斯坦,则是苏联攫取印度洋暖水港的可能步骤。
这一形势的发展,将给美国和西欧带来灾难性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苏联一旦在印度洋有了港口基地,也就意味着控制了海湾石油和其他战略资源,控制了世界三大战略航道——从海湾通向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的航道,这三个航道象三根大动脉把这里的石油运往美国、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这是欧洲和一切依靠中东石油供应的国家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欧洲人也并不相信,苏联入侵阿富汗、南下印度洋,是苏联战略重点东移的标志,更不相信欧洲因此可以稍稍“轻松”一些!
但是,今天仅仅重复过去所说苏联的战略重点在欧洲这句话,显然已经不够了。近些年来,正当欧洲处于军事对峙的僵持状态的时候,苏联利用了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对苏联行动的反应不得力,得以腾出手来,双管齐下地加强它在东方的战略布局:一方面扩充了以海参崴为基地的太平洋舰队,使其实力同它在大西洋的海军力量相等,并加强了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基地和军事设施,频繁地从日本海南下,威胁日本的安全,向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提出挑战;以每天二百多万美元的规模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控制老挝,威胁东盟;把越南的金兰湾、岘港变成苏联在东南亚的战略基地,并进一步攫取柬埔寨的磅逊港;另一方面,挑拨印度次大陆各国间的不和,向南亚扩张,加速南下印度洋。一头是太平洋,一头是印度洋,中间是狭长的马六甲海峡,形如哑铃。因此,苏联的东方战略,也可以形象地说是“哑铃”式战略。
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和日本通向印度洋的咽喉。切断马六甲海峡,就隔绝美国在两洋军事力量的密切联系,卡断日本等国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石油航路。因此,几年来苏联不惜工本,支持越南向东南亚扩张,进逼东盟国家,窥伺马六甲海峡,而苏联入侵阿富汗,正是推进它的“哑铃”式战略的重要步骤。
苏联侵入阿富汗这一事件的严重性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局部问题,而且是一个全局问题。它把苏联的西方战略和东方战略连接了起来。它既增加了对战略重点的欧洲的威胁,也扩大了它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冒险行动。因此,它是苏联推进战争冒险准备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部署。如果苏联的南下政策不受到遏制,它后面祸害世界人民的文章就会越做越大。
但是,苏联入侵阿富汗既然构成对全世界和平的威胁,它就造就了促成全世界人民和一切维护和平的国家进一步联合起来的客观条件。一个多月来全世界如此广泛、如此强烈的反应,就是这种联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应该大力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联合,大家都来认真对付苏联的扩张行为,采取扎扎实实的措施,打乱苏联的战略部署。这样,苏联霸权主义的图谋是能够加以挫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