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矛盾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调和的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2-04
第5版()
专栏:

矛盾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调和的吗?
李士坤 谢淀波
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斗争被当作绝对的善,调和被看成是绝对的恶,谁若是提一下调和,谁就是“矛盾调和论”、
“阶级调和论”,就是投降主义。从此,调和成为人们不敢触及的“禁区”。调和果真如此之恶吗?事实上,对立双方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处在不可调和的状态,即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在一定条件下,对立双方实行妥协和退让,调和矛盾,也是必要的。
其实调和不是别的,它不过是事物发展中的量变的一种状态。调和矛盾就是使对立双方关系的发展暂时保持在量变的状态中。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曾作过明确的论述,他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
(《矛盾论》)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调和,有利于推动事物的发展。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第一,刚刚诞生的新事物的发展,必然会遇到旧事物的顽强抵抗,这时新事物为了最终完全战胜旧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策略上可以机动灵活。例如,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正确地处理了对德和约,通过妥协和退让,使矛盾得到调和,就是这样的范例之一。列宁深知布列斯特和约是一个极苛刻而屈辱的和约,但是在当时情况下,只有付出高昂的代价,通过调和,才能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喘息的时机(当然在调和中也有斗争,调和并不排斥斗争)。历史早已证明,列宁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在一个大的运动过程中,往往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有着共同利益的矛盾的诸方面,为了联合对敌,也需要通过必要的妥协和退让,在一定条件下实行调和。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争取蒋介石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党作了一定限度的妥协和让步,在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调和了和蒋介石国民党的矛盾。不可否认,当时的这种调和,推动了抗日事业的发展。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所采取的土地政策、劳动政策等都带有在一定范围内调和统一战线内部各阶级的不同利益的性质。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另一方面又规定农民部分地交租交息;一方面强调适当地改善工人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又要让资本家有利可图。这种调和,在当时也都是必要的,有利于抗战的。
第三,为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对其它方面的关系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实行调和。比如: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初期,工人阶级刚刚取得政权。在伟大胜利形势下,我们面前还有很复杂的斗争,还有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正确地提出“我们不要四面出击”,他说:“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4页)
以上都是一些在大的带策略性问题上进行调和的例子;至于在我们内部同志之间,在非原则问题上实行调和和妥协的情况,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认为在人民内部的一切矛盾都不可调和,都得斗个你死我活,那么,恐怕连起码的正常生活都将无法维持。由此可见,矛盾的调和不仅是允许的,而且在有些范围内简直是不可缺少的。对调和的这种分析,当然丝毫也不否认斗争的重大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