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破除“习惯标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2-07
第5版()
专栏:思想评论

破除“习惯标准”
张黎洲
黑格尔在阐述美学原理时,曾谈起人们不能正确地判断美与丑,往往是因为有一种习惯标准在作怪。他举了这样的实例:有人一看到某类动植物就想到它们惯有的形象。如属习以为常的,就认定为常态,是美的;如若是异乎寻常的,就惊奇、看不惯,视之为变态,斥之为丑陋。黑格尔认为,依据有限经验而确定的习惯标准,总是要同事物的本质大相径庭的。
把习惯当标准,以习惯论是非,造成认识和行动上的谬误,这种现象岂止反映于审美观点方面,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也同样可以经常见到吗?
拿我们某些干部的情况来说,信手拈来,便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你要实行某项政策,有人就摇头:“这是过去批判过的!”你要从事某项改革,有人就反对:“历来不是这样干法的!”在这些同志看来,判别一个问题的是非曲直,权衡一项工作的利弊得失,最省事而又最保险的办法,就是看它合乎不合乎通常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同志习以为常,凡事只知按惯例办理,简直不晓得还有别的什么是非标准。少数同志非但形成了这样一些运用自如的习惯标准,而且想事、说话、处理工作都有一整套习惯观念、习惯语言、习惯方法、习惯作风。在对待真理标准问题的态度上所以不正确,除了其他原因而外,有些同志也是因为受到习惯标准羁绊的缘故。
奇怪的是,那些按习惯标准行事的同志,往往还心安理得,沾沾自喜。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盲目性。习惯,用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指的是在长期反复的活动中逐渐养成的行动方式。习惯因人而异,有好有坏,多半又是不自觉的,它本身不一定是个什么问题。但是,习惯一旦演化为习惯标准,就成了问题了。因为由长期反复、不断重复的行为而自然形成的习惯,只说明是这样做的,不是那样做的,并不能回答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且,习惯通常属于个人的体验,而不是社会的实践,因此它不能也不应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离开实践的检验,囿于个人的体验,把纷纭复杂的万事万物,都一概用“习惯=常态=正确”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去照套,习以为常的即肯定,异乎寻常的即否定,这样,习惯成了偏见,沿袭老套,墨守常规,势必造成思想的僵化半僵化。
“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这是列宁说过的一句名言。对习惯标准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小看,就因为它不单是不自觉的个人行为,而是汇成了一股潜移默化的可怕的习惯势力。这种习惯势力,可怕就可怕在它有两个“性”。一是普遍性。上自领导机关,下至基层单位,不论是负责干部还是一般干部,都常常要被这种无形而又巨大的力量所支配,甚至连那些革命几十年的老同志和勤勤恳恳的实干家有时也不能免。这叫做“积习成风”。二是顽固性。情况变化了,事物发展了,习惯的力量却把人卡得死死的,使你动弹不得。某些旧习、陋习、恶习一经形成,简直成了“条件反射”,更是轻易不能改变的。这叫做“积习难改”。这样讲,当然不是要使人畏怯和屈服于习惯势力,而是意在引起对“习惯标准”的足够注意,说明只有拿出极大的勇气才有可能冲破习惯势力。
今天,在实现四化的道路上,目标已经确定,步子已经迈开,这是谁都可以看到的。然而,大家又都深切地感到,积重难返,改革不易,大大小小的阻力可真不小啊!毋需讳言,这既有林彪、“四人帮”极左流毒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长期形成的思想作风上的原因。就是说,这其间确实有这样那样的习惯标准在作怪,确实有可怕的习惯势力在干扰。通过前一段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我们破除了同实践标准相对立的“本本标准”,开始从“本本标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不是还可以补上一条:大家都来破除“习惯标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