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游琉璃厂街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2-08
第8版()
专栏:

游琉璃厂街有感
袁行素
北京琉璃厂是一条古老的文化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帝京岁时纪胜》把它描绘为“图书充栋,宝玩填街”,说明在清初已经十分繁荣。后来虽几经沧桑,屡受摧残,但它却始终保留了经营文物古籍的特色。直到解放初期,还有上百家的店铺和不少零散的书摊,陈售书籍古玩、字画碑帖。那时的店铺,多没有今日书店的高架宽柜。书刊多为开架出售,或者干脆散摆在台子上,可以随意翻看,而且服务周到,接待热情。所以,我常到那里去逛逛。碰到可心的小物件,价钱又不太贵的话,偶尔也买上一二件。
文化大革命以来,文物商店都关了门。琉璃厂这条文化街,也变得冷冷清清。用来装点门面,留下了一个荣宝斋,但只是卖一点笔墨纸张和一些单调的一个模式的书画了!
黯淡的十年终于过去了。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开始了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也给疮痍满目的琉璃厂这条文化街带来了新生。文物商店逐渐恢复,古籍门市陆续开放,老字号恢复不少,名匾额也都挂了起来。但是,今天再游琉璃厂,心头却又产生了一种忧虑!
细看琉璃厂的一、二十家店铺,除了荣宝斋、文物商店等两三家外,其余的大多数堂、阁、山房,都立下了“供应外宾”的界牌,宣布了“中国人不得入内”(当然也有例外)。就连中国书店这般堂皇的大店铺,原已开设的,深受人民欢迎的那间古籍门市部,如今也挂起了“文奎阁”的旧招牌,把自己的同胞挡在大门之外。中国书店陈售的是经史子集,却偏偏不准中国人入内,不也太自我嘲讽了吗?一个在旧中国就以文化走廊而驰名的北京琉璃厂,如今却没有几家中国人能进的店铺,岂非咄咄怪事!
据笔者观察,这种划禁区、立界牌的事,不仅琉璃厂有,在王府井和其他一些地方亦然。不过,琉璃厂较突出就是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旅游事业兴旺发达,对外宾、华侨的游览参观,以至选购商品,提供方便,专设友谊商店,在一些特种商店专设供应部和休息室,都是无可非议的,人民也是理解的。但是,如果不加区别,竞相效尤,不适当地划禁区,立界牌,甚至以此为荣耀,进而达到损伤民族感情的话,那就做过了头。过了头不但人民不满意,就连爱国侨胞、国际友人,也是不领情、不高兴的。这不是已有不少批评文章见诸国内外报端了吗?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当事者,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写到这里,应该提一下荣宝斋。就在前不久,它也立过界牌,但很快就自己拔掉了。看来,它是听到了人民的声音,理解自己同胞的心情的。还有王府井的北京画店,北京工艺美术商店,它们的大部铺面,都是不分中外,自由进出,欢声笑语,热热闹闹。就是从纯营业的角度出发,不也是多一点顾客好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