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啊!摇篮》里的娃娃演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2-09
第8版()
专栏:

《啊!摇篮》里的娃娃演员
张兆龙
精心构思 细致辅导
即将上映的彩色故事片《啊!摇篮》中几个扮演延安保育院娃娃们的小演员表演得天真自然,真实动人。空袭、遇敌时的紧张神态,窑洞吃馍、烽火台上吹子弹壳时的欢乐情绪,失去亲人时的悲痛感情,以及灶房洗脚时的淘气动作,他们都演得非常出色。笑,笑得那么甜;哭,又哭得那么真切。孩子戏能取得这种成果,导演、副导演是花了不少心血的。他们根据剧情和孩子本身的特点,给小演员设计动作,进行耐心细致的排练和辅导。副导演石晓华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做游戏,做示范动作,让他们具体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动作。如“干渴的路上”一场,表现夏日炎炎,孩子渴得要命,怎样把“渴得要命”化成孩子的动作呢?石晓华特地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动作,让冬来仰望着头,拿着空水壶使劲地摇,拚命地吸,恨不得把空壶里的每一滴水珠都倒出来。这个动作表现力很强,又具体形象,容易掌握。又如,丹丹对亮亮看到过小钢炮、小山炮,又摸过真大炮感到吃惊和羡慕。经过精心设计,她要求扮演丹丹的小演员眼睛睁得大大的,眉毛往上挑,吸着气说,“噢!真的!”“你真的听得出来(炮声)的?!”孩子领会得很好,用准确的表情、动作有趣地表现了“惊讶”和“羡慕”的心理。
关系密切 感情真挚
小保育员小湘竹和小丹丹在保育院这个温暖的小队伍里有着特殊的关系。是湘竹从被敌机炸死的毛驴底下把丹丹救了出来;开饭时,湘竹给丹丹喂饭、喂汤;在河口镇,她鼓励丹丹指挥孩子唱《南泥湾》;最后,为了抢救丹丹和另一个孩子,湘竹不幸中弹牺牲……。饰演湘竹的十二岁的马晓晴和饰演丹丹的五岁的张磊,都生动地体现了剧中人物亲切动人的感情。影片开拍之前,他们根据导演要求早就建立起剧中的人物关系。在开饭的时候,小马常常给小磊磊喂饭。休息的时候,她给磊磊讲故事,搀她去看电影。有一次小磊磊发烧,小马可急坏了。她抱着、哄着小磊磊,把自己的衣服给她披上,又专门采了鲜花送给小磊磊。磊磊对她也很亲热,亲切地叫她“湘竹阿姨”。生活中这种亲密的感情对她们表现剧中特殊的人物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体贴入微 精神可贵
摄制组有十个儿童演员,除马晓晴外,大的不足七岁,小的还不到三岁。他们的生活、学习和部分排戏活动由四位从上海请来的幼儿园老师照料。在银幕上没有这些老师们的名字,她们却做了大量的默默无闻的工作。
清晨,天刚朦胧亮,孩子们还在梦乡中,老师们已开始忙碌起来。她们把每个孩子的小水壶灌满,把孩子的服装、小道具和饼干箱准备好。这部片子有爆炸镜头,还有不少骡马活动的镜头;有时白天拍摄,有时夜里拍摄。因此,在拍摄现场,孩子的情绪和安全紧紧地系在老师们的心上。一次去深山沟拍敌机轰炸的场面,炸药爆炸,骡马蹦跳,坐在马背摇篮里的孩子会不会有危险?尽管摄制组有严密的安全措施,但她们还是放心不下。盛夏时拍初春的戏,孩子都得穿上棉衣,老师就按照拍摄的需要,棉衣单衣勤穿勤换。拍完了一天戏,孩子都很疲倦,在返回住地的路上,有的打起盹来了。老师抱着孩子,让他们在自己怀里睡觉。
刚开拍时,孩子怕光,反光板一打,眼泪就扑簌簌地往下掉。老师就锻炼他们在阳光下看东西、数东西,让他们适应强光的刺激。平时,老师们还根据剧情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帮助副导演辅导孩子的戏。如长城下胖冬来向李楠请示要尿尿的动作,经过老师反复的辅导,小演员才演得那样生动可爱。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