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深厚·博大·精湛——喜读《茅盾评论文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2-13
第5版()
专栏:

深厚·博大·精湛
——喜读《茅盾评论文集》
林焕平
《茅盾评论文集》最近出版了。这是作者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二年秋所写的评论文章的汇编。这些文章,过去收在《鼓吹集》、《鼓吹续集》、《读书杂记》里。《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曾出过单行本。《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据《前言》所称,则是写于一九二八年之旧作,是当时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ABC丛书”之一种。把这些著作汇编成一套书出版,这还是第一次。由于它的内容深厚、博大、精湛,又在当前迫切需要文艺评论的呼声中出版,所以是文艺界的一件喜事。
这套上下两册的文集,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乃至一般社会科学知识于一炉,是指导文艺创作,特别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好书,称之为小说学、文艺学,亦不为过。
这本文集有着显著的特色:
首先,茅盾同志是一位杰出的前辈作家,他以极其渊博的理论知识,结合丰富的创作经验来评论作家与作品,是作家所写的评论,不是理论家所写的评论,因而显得格外亲切。不少评论家所写的作品评论——有些作家所写的也是如此,往往侧重于分析思想内容,即使分析人物,也往往是着眼于人物的思想内涵,而把艺术分析抛置一旁。茅盾同志的文艺评论,则总是把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对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组织结构、语言运用、景物描写、细节点染等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如他分析《百合花》精致到比作家本人的构思还要深入;对《新事新办》的分析,准确到比作家本人的理解还要透彻。这样,使一般作家特别是青年写作者看了,就会暗自捉摸: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使一般喜欢阅读文艺作品的人,领悟应该怎样欣赏作品;使广大语文教师懂得,应该怎样对学生分析文艺作品。
其次,茅盾同志知识渊博与精湛,确实令人叹服。他总是有意识地运用马列主义世界观来指导自己的评论写作;又经常地劝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为这对于做人和创作,都是象空气和阳光一样需要的。由于对社会科学研究精湛,所以站得高,看得远,钻得深;由于学问渊博,所以视野开阔,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他评论创作方法问题,总是与思想方法相结合进行,从不把创作方法孤立起来。如他研究古典作家的时候,既看到作家世界观的复杂性,却又看到创作方法的相对独立性,他评论某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与作品时,既注意时代的特点,又总是与文学史、文艺思想史和哲学思想史结合起来研究。读了这样的评论以后,不仅可以加深对所论作家和作品的认识,而且必定可以大大地增广知识,开阔眼界。
茅盾同志对创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谈得特别多。他有自己的见解。例如,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认为是个思想方法问题,只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做到两结合。因此他不同意文学史上向来就有两结合的说法。这还值得继续讨论。
再次,茅盾同志评论作品时,总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俗话说,“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有比较就能鉴别。在《文集》中,茅盾同志评论短篇小说比较多。他不是单篇分析,而总是拿几篇甚至十几篇有某些近似或有某些足以互相联系的作品,分组对比,进行评论,分析优劣。例如,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中,拿《百合花》来和其他几个短篇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认为《百合花》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又如《读〈新事新办〉等三篇小说》中,进行了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说,这是一篇技术水准很高的短篇小说。他比较鲁迅的《祝福》和《离婚》,认为前者的思想性要深刻。联系到外国作家,他分析莫泊桑的《羊脂球》和《蜚蜚姑娘》,又比较莫泊桑的《首饰》和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东方圣人的礼物》,认为前者比后者的思想性都要深刻。这样,不仅会使作者懂得自己的作品的优缺点何在而铭感肺腑;一般读者也会领会怎样才是作品的优点或缺点,而提高了思想认识。
最后,茅盾同志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和写作态度也值得称道。他几乎阅读了所有有关吴越战争的史书和传统戏曲,才执笔写《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对历史剧创作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至今仍应遵循的规律性见解。他花两个月时间,读了近百篇的短篇小说,写下了大量的笔记,才写《读书杂记》。《夜读偶记》,是读了一九五六年九月至一九五七年八月发表的、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三十二篇文章之后写成的。未读全文,人们以为是一篇随感式的文章,实际上,这是一种简明扼要阐述中国和外国的文学思想、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想互相渗透、交互影响的著作。其中纠正了文艺思想史上好些混乱的认识,如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或现代派”作为欧洲文学发展的公式;说现实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等等。
在二十三年前,毛泽东同志刚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时候,茅盾同志就积极响应“盼望所有的可供争鸣的园地都尽量开放”,无论成家,或未成“家”的都踊跃争鸣。并且希望:“凡有所‘鸣’必‘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鸣者’要有严肃的责任感,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茅盾评论文集》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精神。这对于今天贯彻“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四化作出贡献,仍是有积极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