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让形象说话——试谈影片《归心似箭》的艺术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2-20
第5版()
专栏:

让形象说话
——试谈影片《归心似箭》的艺术成就
林洪桐
春节中,看了李克异编剧、李俊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故事影片《归心似箭》,心里感到热呼呼的,借用主人公魏德胜的一句话,心里象是冒出半尺高的火苗子。我为八一厂给观众献出这样一部现实主义的好影片而激动,为我国电影画廊里又增添了一个有艺术魅力,有时代特征,有鲜明个性的共产党员的生动形象——魏德胜而欣喜。
《归心似箭》写的是一个抗联掉队战士历尽艰难困苦去寻找部队的故事,论题材,并不新鲜;论情节,也不很曲折,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的艺术魅力?是形象的力量,艺术典型的魅力。这是一部具有艺术美感、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影片。它继承了我国电影的优良传统——写人,遵循艺术的普遍规律——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整个影片中没有那种概念的说教,而是把要表达的思想溶合于形象之中。一句话,让形象说话,寓思想于具体的人物形象之中。
动作中的人物:电影是动作的艺术,没有动作就没有电影。创作者要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善于描写行动中的人。影片《归心似箭》正是通过主人公魏德胜掉队后在各种特定的规定情景中闯过重重难关找队伍的动作(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自然流露出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的。魏德胜掉队后面临的矛盾冲突是在三次截然不同的特定环境中的走与留。第一次是在讲义气的淘金穷哥儿们中,魏德胜冲破金钱关——走!第二次是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魏德胜突破生死关——走!第三次是在王法不到的山坳里,魏德胜经受爱情关的考验——走!影片正是通过这金钱关、生死关、爱情关的考验,通过一个斩钉截铁的“走”字,表达了一个革命战士在极端艰难困苦的形势下坚定的革命信念,展示了一个共产党人在各种严峻的考验面前战胜重重困难,为理想而斗争的崇高品质。影片并没有让魏德胜直接来抒理想、谈信念,这一切都是通过他找队伍的行动来展示的。当战斗遭到挫折,小徐散布队伍完蛋的悲观论调时,他坚定地说:“……要找就找得到,咱们队伍完不了,剩下两个,剩下一个,咱们队伍也完不了!”在金钱的考验面前,魏德胜是怎样回答的呢?当孙海山将他的军:“有二两金子揣怀里,拿棒子打,也打不走啦!”他朴素而坚定地回答:“有二十两全给你,我走我的!”果然在分金子时他毅然不要自己该得的那一份,一旦取得了“国民手帐”,他立即离开金矿去找队伍。这里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三突出”的英雄行为,但是通过这些质朴的语言和坚决找队伍的动作,揭示出了一个革命战士心灵的美。
恩格斯说:“人物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样做。”影片不是一般地表现他做什么——找队伍,而是着力地表现他怎么样做。编导在影片中精心地为主人公设置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特定环境:带有传奇色彩的金矿;法西斯恐怖的监狱和煤矿;恬静、秀丽的山村。让他遇到三种不同的人:讲义气的穷哥儿们;极端凶残的敌人;善良、纯朴、可爱的玉贞,产生完全不同情况的“留”,从而展现了魏德胜一系列的怎么做和怎么走。影片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和色彩,既有引人入胜的传奇,又有撼人心肺的灾难,还有沁人心脾的抒情。导演采用了粗犷与细腻相结合的笔调,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反差显著、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人物命运画。
性格化的语言:塑造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不仅要有性格化的动作,而且还要有性格化的语言。关于影片中的对话问题,夏衍同志很早就提出,“对话冗长、一般化几乎已经成为电影的宿疾。”是啊,二十几年过去了,宿疾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今天的银幕上,不是可以常常听到那种拙劣的借角色之嘴直接说出作者的思想的手法吗?那种“直、露、白”索然无味、可有可无的台词不是仍然常常可以听到吗?《归心似箭》那富有艺术魅力的生活化台词,一扫种种宿疾,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忘不了董老利老汉出场时对魏德胜说的几句话:“除了山神爷,我三十年没有给人作过揖啦!好孩子,这不是冲你,是冲你们宁死不当他妈亡国奴的军队。”“这是天意,鬼使神差把你送到我们这地场来,老天爷要留着你,想必你有点用场。”三言两语,就刻画出了“这一个”,塑造了一个正直、刚强、风趣的老人。我们耳边时常回旋着小栓那充满孩子稚气、带有点口吃的可爱声音“叔叔,这是鸡给你下的蛋!”“鬼子咬人不咬?”“是妈妈叫我看着你哩!”我们忘不了那些充满自然、亲切、上口,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语言:“我就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啦!队伍就是我的家。”我们也忘不了那些质朴的寓思想于形象语言的好台词:“哈,大爷儿,这年头,黑白颠倒,好,许是坏,坏,许是好。”多么生动,多么含蓄,又多么深刻啊。正是通过这些质朴、生动的台词,形象地展示出人物的革命理想和崇高品德。我们说有时一句精彩的性格化很高的台词能呼出一个人物来。确实是这样,日军翻译官在接受魏德胜的金子时有一句话:“成色不错呵!不他妈的图两个钱,谁他妈的捅洋屁股!好!做回好事,修个儿子,你好生上路去吧!”就这一句话,不是活脱脱地勾画出一个汉奸走狗的一副无赖相吗?
当然,剧作者在剧本中提供了好台词,还需导演处理好,演员道白好。我们的导演和许多演员都没有辜负作者的一片苦心。尤其是那些含蓄的,拥有丰富潜台词的道白。如当董老利当着魏德胜夸玉贞:“……象我侄女这样好的,你到王母娘娘的蟠桃宫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玉贞说:“大爷,你这是咋的啦,我用不着你夸呀!”扮演玉贞的演员在导演的启发下准确地掌握了人物的性格,说出了台词的内涵。她既说出了玉贞当着外人被夸时不好意思的心情,又说出了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被夸奖后的欢喜劲、得意劲,还有在长辈面前的那股子撒娇劲,都恰到好处。
民族化的风格:影片的另一个特点是创作者运用电影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形态,社会风貌,语言习惯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特别值得提一提的是在人物塑造上着力于民族性格特征的挖掘,这在男女主人公的塑造上都很突出。在他们身上集中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特色、思想感情和高尚情操。试以玉贞为例,编导着重挖掘人物内心的美。恋爱关是塑造好魏德胜的一个关键,也是影片的高潮戏。要通过感情关塑造好魏德胜,首先必须全力刻画好女主人公齐玉贞。要使观众都喜爱她,如果玉贞不可爱,那么魏德胜爱她,为她苦恼,为她进行思想斗争就毫无意思,也损害了他的形象。银幕上这段戏所以沁人心脾,是因为编导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气质朴素、感情内涵、性格贤惠、思想高尚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影片准确、细腻地表现了玉贞和魏德胜从军民关系发展到爱情关系的过程,她向魏德胜几次传情诉爱都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泉边挑水的抒情戏,编导、摄影、美工和演员运用我们民族的内涵隐秀手法抒发男女主人公的深情。剧本中是这样描写的:
山泉边——泉水如镜。玉贞,魏德胜身影同时映在水面上。
“可不近啊,当初你是咋把我弄上去的?”
“背,背不动就拉,我也不知道咋有那儿大的劲儿。你比死黑瞎子还沉呢,死沉死沉的!”
“要不是你,我早喂黑瞎子啦,这恩情可是俺没法报答的恩情!”
“哎哟,我可就等着你说这句话呢!你这人的嘴还怪甜呢!那你一天就给我挑两趟水”。
“那容易!我就一天给你挑两趟!”
“挑到我儿子娶媳妇,挑到我闺女出门子,给我挑一辈子!”
魏欢喜地问:“挑一辈子?”
玉贞连羞带笑地:“挑一辈子!”
银幕上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犹如一幅富有艺术魅力的中国抒情水墨画;一首闪烁着耀眼光彩的中国古典抒情诗。它给人以心灵上美的享受,掀起人们心中一阵阵情感的涟漪。这里没有哭哭啼啼、打打闹闹;没有“我爱你”、“你爱我”的柔声细语;没有拥抱,接吻;也没有树林里、花丛中高速的嬉笑追逐。艺术家们在极力寻找那个时代中国农村妇女表达感情的特点,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性格的内在美。它是电影民族化、特别是塑造具有民族特征的典型人物的一次成功尝试。
影片也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的缺点。如伪军老兵在哨所里为何冒生命危险救魏德胜,思想根据表现得不够充分;在煤矿中他与魏德胜的战斗友谊也渲染得不够。由于这一人物有些逊色,使得整个煤矿的戏不够生动。还有齐大爷回家听说魏德胜与玉贞相爱的事,喜出望外,这里孕育着一场好戏。可是银幕上表现的还是金矿戏的重复。如果处理好,齐大爷的性格在这里应有所发展,并推动矛盾进一步向前发展。
(附图片)
《归心似箭》一镜头:齐玉贞(斯琴高娃饰)对魏德胜(赵尔康饰)说:“你是个有心胸,有志气的人,昨晚给我爹说啦,我爹也不怪你了,你走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