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智力开发”是实现四化的重要条件——上海几位高校校长、党委书记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2-21
第3版()
专栏:

“智力开发”是实现四化的重要条件
——上海几位高校校长、党委书记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前不久,我们走访了上海几位高校校长、党委书记,请他们就教育在国家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和意见。下面是他们谈话的摘要。
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教育学家、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
大家都知道,十九世纪后半期,德国的生产最发达,得力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最近几十年来,这一点看得更清楚了。世界各工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不高度重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事业。通过教育投资来加速人才的培养,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叫“教育经济学”,就是把经济学用到教育上来,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许多经济学家注意探讨发展生产主要靠什么因素?起初有的人认为,增加原料、设备和劳动力是主要的,后来才发现要靠科学技术和工人技术的熟练程度,要靠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去改革和掌握生产技术。他们认为,单纯地增加设备、人力等,不如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更能促使生产迅速发展。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宣传人才开发的重要性,他们把教育看成是重要的生产投资,叫
“人力投资”、“智力开发”,甚至认为“人才资源开发是发展经济的核心问题”。他们在这方面很肯花钱,政府和私人企业都拨出巨款资助教育事业,收效很好。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更应该重视教育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是,目前有些领导干部对科学研究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不懂得科学的力量,不懂得知识的力量,总认为我们人力多,只要凭苦干、拚命就能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在四化建设中要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建设四个现代化是向自然界的广度、深度进军,没有充分的科技力量和大量的有文化的、有技术的专门人才,生产的持续上升是不可能的。我们希望国家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在安排生产计划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培训有文化、技术的劳动者和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战略眼光。
为了开发人才,在教育经费上,应当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投资。还要考虑怎样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办学的积极性,有些教育事业由国家出钱,有些由地方或企业出钱。同时,怎样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办好这些事业,肯定是会得到很大收益的。
教育决不是消费性的事业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远达:
科学技术、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要依靠教育,把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去也要依靠教育。因此,把教育当作消费事业来看待,是十分错误的观念。
我们上海科技大学建校二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六千多名大学毕业生,他们成了上海科研、工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直接为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上海科学院所属各个研究单位,就有上海科大毕业生一千三百多人,其中许多人担任了生物化学、技术物理、有机化学、硅酸盐、冶金等研究所的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还有许多毕业生遍布在上海仪表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生物医药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等部门。有些工厂,科大毕业生占到全厂技术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根据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国家要求上海尽快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基地、科学技术基地和外贸基地,但目前的技术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适应。如上海工交系统现有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四。据初步匡算,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到一九八五年,必须把技术人员提高到百分之十五。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输送的技术力量,要比现在增加好多倍。事实证明,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是发展经济所必需的,把教育当作消费事业,不关心、不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我校打算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力,扩大招生人数,尽可能满足科学、工业部门的需要,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科学和外贸基地贡献力量。
职工业余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校长闵淑芬:
要加速四化建设的步伐,使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有计划地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为此,必须加强职工业余教育,办好各种职工业余学校。最近,我们对建校来历届毕业生作了一次调查。上海市业余大学是一九六○年创办的,至今共培养了四千六百五十多名大学毕业生,有一半以上已成为工程师和工厂、车间的领导干部。文化大革命前毕业的两届学生,计一千四百二十八人,他们原来都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学习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后,回厂共解决了三千七百多项生产技术问题,其中三百七十多项为重大的发明创造。著名劳动模范、上棉六厂工人工程师汤泗泾在校学习期间,就和其他同志共同创造了半自动落纱机,曾列为当时全国的重大发明之一。最近他又与其他同志一起创造了“电动高空吸尘器”,对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职工业余学校,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学以致用,花钱少,是培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建议,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有计划发展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同时,大力发展职工高等教育,制订出国家和各省市培养训练在职职工的远景规划和年度计划,克服职工教育培养人才无计划,不落实的现象,为四化建设多快好省地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本报记者 陆左华 刘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