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印度杂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2-25
第7版()
专栏:

印度杂拾
张振亚
黄 和 绿
从卡拉奇去新德里的班机正飞越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塔尔大沙漠。从舷窗下望,但见金光耀眼的沙丘,如波浪起伏,无边无际。这片干旱的沙漠,从北、西、南三面逼近印度的首都新德里。看来,新德里该是黄尘蔽日,天色灰暗的吧。其实不然,从机场到市区,看到的是一片翠绿,好象进入了树木的海洋。大片的草坪随处可见。我们乘着汽车在林荫道上疾驶,感到清新和舒畅。后来使馆同志证实,在新德里,即使刮大风,也难见尘土飞扬。我们还注意到,市内除了靠近德里旧城的那个发电厂以外,我们经过的地方,再没有看到浓烟滚滚的烟囱了。
我们去过的几个城市,象昌迪加尔、班加罗尔、阿格拉、马德拉斯以及孟买等地,也大都是草木葱茏,青翠喜人。山上也是绿荫荫的。印度处于亚热带,森林资源丰富,加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绿化的成绩是举目可见的。
印度人口众多,同我国类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居民以农为生。独立以来,随着人口增加,耕地扩大,开辟道路,兴建工厂,全国的土壤和动植物资源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因此,较早就注意开展绿化和环境保护,每个五年计划都拨出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一九七二年还专门成立了“全国环境计划和合作委员会”,以防止工矿、水利等单位或个人的计划和行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牛和奶
印度一向以牛多闻名于世。印度教徒有爱护牛的传统。据说过去在新德里和孟买,牛群到处游荡,甚至悠然自得地横卧街头。现在这种情况已少见了。在新德里和孟买闹市,马路上风驰电掣的小轿车、摩托车、公共汽车,穿梭往来,牛已不大可能厕身其间。当然,在新德里的郊区和远离城市的公路上,还有成群的牛慢吞吞地横越马路。
牛在印度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尽管印度的海上、陆地和空中的现代化交通网已有较大发展,但是在广大农村中,牛车还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南方访问时,我们经常见到穿着短裤、浑身晒得黝黑的赤脚孩子,顶着烈日,赶着“二牛抬杠”的高轮车子在公路上行走。牛也是农业生产的役畜。用牛拖木犁耕田的古老方式,至今仍然存在。
牛在印度的一个重要用途,是为广大城乡提供大量的鲜奶和奶制品。我们在印度逗留期间,每到一个单位或家庭作客,主人几乎都要以鲜奶款待。虽然印度每头奶牛平均产奶量低于西欧和美国,但全国的年产量仍达二千七百多万吨,居世界第四位。按人口平均计算,每年每人为四十公斤奶。在农村,据说只用一个半卢比(合人民币三角)就能买到一小桶奶。牛奶在减轻人口增长对粮食形成的压力方面,是起着一定作用的。
牛对印度社会的贡献还不止此。印度的三亿头牛每年能提供近十亿吨的牛粪,作为农村居民烧饭和取暖用的燃料。难怪印度人民是那样热爱牛。他们在经典著作中歌颂牛,在古代壁画中描绘牛,特别是在节日,总爱把牛打扮得漂漂亮亮,双角涂金,颈系铜铃。冬天还要为牛披上麻布……这些风俗历经千年而不变。
新与旧
在德里旧城的街道上,摩肩接踵的人群互相拥挤着。赤脚的孩子们在人丛中钻进钻出。人行道上是一个挨一个的货摊,上面堆满和挂满了闪闪发光的锦缎、五颜六色的头巾、镶花金属器皿、象牙制品、印度拖鞋、陶器、首饰等各种精巧的手工艺品。有的赤脚孩子坐在货摊中央向行人大声叫卖;有个老人索性从货摊中扒出一块空地,埋头大睡。卖油煎食品的摊子上,苍蝇乱飞,油锅里冒着热气。马路中央则是行人、小贩、汽车、牛车挤作一团,夺路而行。这就是古老的印度的热闹市集。据说印度的几乎每个城市中都有这种充满民间气息的市集,新德里也不例外。
新与旧的并存,在印度似乎格外鲜明:高楼林立、市面繁华的孟买滨海大道上,踯躅着赤身的、只穿一个兜裆的虔诚的苦行僧;在现代化的机床厂的车间里,墙上却有印度教的神龛;堂皇富丽的饭店中,衣着时髦的贵妇人,以传统的手抓饭的方式进食。种姓区别、等级森严、歧视妇女、轻视体力劳动、几代同堂的家长制大家庭等等现象,又同西方式的议会和工厂自由雇佣制等并存。独立后印度的工农业生产和受教育的人数都有增长,青年们、妇女们也在纷纷冲破宗教和种姓的无形樊笼。可是几千年之久的古老传统似乎仍然迟迟不肯退去。新旧杂陈,这就是正在变化过程中的印度社会的特征。 (附图片)
印度农村一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