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精打细算 开源节流——记南汇县陈桥大队第十一生产队队长陈银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03
第2版()
专栏:

精打细算 开源节流
——记南汇县陈桥大队第十一生产队队长陈银伯
上海市南汇县六灶公社陈桥大队的陈银伯,当生产队长有七、八年了,这当中调任了四个队,走到哪里,哪里的面貌就发生变化。要说队长是怎么当的,还得从上任说起。
一九七二年初春,陈桥十一队又在改选队长了。这个产量最低、收入最少的穷队选队长可不容易,社队干部与社员商量了多次,最后选中了一个人——陈银伯。
他当时不满三十岁,是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分自留地,别人不要的瘠薄地,他要过来;不能种菜,他想法种上姜,人们说:经过陈银伯的手,这块地成了“银子滩”。加上养鱼喂猪又收入一笔钱,所以成了当地的一个富户。社员们议论说:陈银伯如果当队长也这样干,队里还愁不富吗?也有不少人担心:行吗?他光顾个人赚钱,不会搞好集体的。
热切的目光,希望,担忧……使这个吃陈桥粮长大的年轻人心里很不平静:夫妻两人出工一年,从队里只分了六十五元现金,如果不算积肥的工分,还要倒贴口粮钱。生产队这样穷下去,个人真能很富吗?自留地种得再好,不过是几厘,集体的地每人平均有二亩,要是把它种好了,大家可以更富……
陈银伯认准了这个理,爽快地挑起了队长这副担子。其实,他当队长并没有什么锦囊妙计,不过是事事精打细算,该不用的就不用,能不花的就不花。去年队里交售六百斤棉花,他准备是卖五级的,摇船到了收购站,人家算六级。陈银伯并没有就手卖掉,他又摇着船回队,找来两个社员重新摘拣了一遍,质量提高了,卖了五级。
一个当家人不仅要算“进”,而且要算“出”。陈银伯正是这样。队里的水泥船有一次送出去修理,花了三百八十元,陈银伯听说后,象花了自己的钱一样心疼。他马上跑到修船厂去“蹲点”,左瞧瞧,右看看,琢磨道道。去年,水泥船又要修理了,他自己动手,买了一些材料,只花了十多元钱就修好了。
他还在“人”上打主意。去年,队里种了五、六亩蘑菇,过去需要五个人。能不能少用点人?陈银伯经过研究,在下达任务时宣布:只要完成产值三千元,奖一只手表。这一着真灵,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三个小青年就包下了,年底完成产值四千多元。
几年来,在陈银伯的带领下,陈桥的社员开始富起来了。过去小伙子爱往外跑,现在连工厂都不愿意去,他们出工一天就能得到二元四,能不安心生产吗?
集体搞上去了,陈银伯个人吃亏了吗?他自己算了一笔帐:当队长前,平均每月个人副业收入二十五元,参加集体生产能得二十五元;去年每月平均个人副业收入虽然只有九至十元,但是参加集体生产所得收入却增加到九十元。他从个人经历中总结出一个道理:个人富是小富,集体富才能大富。在集体这条大河与个人这条小河之间,需要的不是筑堤,而是沟通。
回顾几年来的变化,陈桥的社员都喜欢陈银伯这样的队长。 杨传春 徐京跃(附图片)
全国劳模、浙江绍兴县永进大队党支部书记莫金水(右)和社员一起劳动。新华社记者 楚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