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关中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希望 提倡社队办油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03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关中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希望
提倡社队办油坊
陕西省关中农村一到活路不忙时节,不少社队办的油坊便开张营业了。不久前,记者沿着陇海铁路,由东向西,看到许多社员提着油瓶到大队用棉籽换油,三、五斤不等,也不交加工费,只记个帐就行了,甚是方便。据当地干部介绍,这种队办油坊,主要有三条好处:一、增加了集体和个人的经济收入,凡是开办油坊的大队,社员现金收入一般比较高。二、方便了群众生活,有利于发展生产,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随到随换,既节省劳力,也节省时间,油渣也能够及时用于上地和喂牲畜。三、季节性很强,农忙下地,农闲榨油,没有固定的工人,大家一律评工记分,既不要国家发工资,也不吃商品粮,利国又利民。
但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关中农村社队办的油坊,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至今,大多数还没有恢复起来。生产队为了榨油,只得把油料拉到县办的榨油厂,有时隔山隔水,几十里路拉去,然后再几十里路把榨好的油和油渣拉回。要是榨棉籽油,那就更麻烦了,生产队事先得把籽棉拉到县办脱绒厂,棉花脱绒后,再把棉籽拉到县办榨油厂,最后再把油渣拉回。这样往返运输,中间环节太多,费工费时,油渣不能及时返回生产队。韩城县有个粮店,只准生产队交料,不准生产队交油,只准生产队交籽棉,不准生产队交皮棉,结果把生产队交来的料和籽棉又拉到大队去加工。这样折腾,生产队头一年交的料,第二年三、四月才能把油渣全部拉回,致使很多油渣霉坏变质。
关于农副产品加工下放给社队经营的问题,去年国务院发过文件,中共陕西省委也作过指示。为什么社队油坊恢复和发展不起来?咸阳地区的干部告诉记者,主要是业务部门的负责同志思想顾虑较多,一怕社队榨油后给社员留的多,完不成食油交售任务;二怕出油率低,油品不好,质量无法保证。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确实有个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问题。但从这里不能得出结论:社队榨油势必影响交油任务。就以永寿县为例,这个县除了一个县办榨油厂外,还有三十个社队油坊,在关中农村是社队办油坊较多的一个县,而一九七七年到一九七九年都超额完成了交油任务。这些社队油坊出油率也高,可以和国营榨油厂并驾齐驱。一般县办榨油厂菜籽的出油率为百分之三十三,棉籽的出油率为百分之十四,这个县的店头公社办的一个榨油厂,菜籽的出油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三十四,棉籽的出油率平均达到百分之十五。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也看到有些业务部门的干部,把帮助农民广开生产门路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积极支持社队榨油。例如户县粮食局油脂公司,前年城关公社要办榨油厂,起初他们不同意,后来看到这个油厂办的不错,所以到了去年,他们便支持这个油厂,从经济上给以帮助。他们还帮助白庙、牛东等公社积极筹办了榨油厂,深受当地群众称赞。当然,社队油坊不论在技术和设备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以便提高出油率和油品质量。本报记者
韩国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