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荷兰的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03
第7版()
专栏:

荷兰的堤
丁仰炎
记得在小学念书时,从教科书上读到一个关于荷兰的堤的故事:一个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看到路旁海堤上出现了一个小洞,海水正汩汩地从洞里流出来。他急忙用自己的手指堵住漏洞,坚持了很长时间,直到人们赶来抢救,从而使这地方避免了一场灾难。这个故事,曾经使我深受感动。
这次有机会到荷兰访问,我就提出要看看堤。
“堤?现在我们就在堤上。”主人笑着回答。
的确,我们的车子正在一条堤上行驶。今天,荷兰所有的堤几乎都是公路。我们在鹿特丹空中饭店吃饭时,主人指着下面市区一条繁忙的马路说,这也是一条堤。可是这条堤的两边看不到一点水,它是一条“陆上的堤”。荷兰许多高速公路就是这种“陆上的堤”。原先荷兰人只是在海边、河口零星的高地周围筑上围堤挡海潮。以后,逐渐在两块高地之间也筑起了堤。连接起来的高地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大围堤,用抽水机把围堤里的水抽走,就形成圩田。大的圩田是许多小围堤连起来的,等圩田里的水抽干了,小围堤就成了陆上的堤了。荷兰人把这种陆上的堤修成了路,平时利于行车,在特大洪水的紧急情况下,又成了第二道、第三道防线的堤。因此荷兰的堤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堤网,总长约达一千八百公里。要知道,荷兰的国土约有二分之一以上低于海平面,荷兰的主要大城市和现代化工业以及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建立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如果没有这些堤,情况将不堪设想。
我们乘游艇在鹿特丹港游览,并顺流而下游览莱茵河下游(伐尔河),曾看到荷兰的第一线的堤。在船上望去,莱茵河两岸都镶上了一道高高的石边,这就是莱茵河的堤。艇长给我们解释说,这些灰黑色的石头都是从德国运来的,质地坚硬,不易风化侵蚀。这些石头整齐地从河底一直砌到堤顶,形成固定的河槽,把莱茵河水乖乖地送进大海。坐车游览“埃塞尔湖造田工程”大堤时,则又是另一番令人难忘的景象。车子在堤上行驶一两小时,还是看不见堤的尽头。堤的一边是埃塞尔湖。我们去时,西欧正碰上大寒潮,整个埃塞尔湖都结了冰,白茫茫一片,一直伸向天边。堤的另一边,是大片开垦了的土地,盖满了雪,也是白茫茫一片,同样是看不到边。西欧有这样一种说法:上帝造了世界,但荷兰人造了自己的国家。看了埃塞尔湖造田工程中第一线的堤,再看看荷兰人几个世纪来围海造田七千多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这个数字,你怎能不从心里同意“荷兰人造了自己的国家”的说法呢?
但是看到从惠灵恩到弗利斯兰之间的埃塞尔湖的锁湖大堤和三角洲的几处锁海大坝时,你就更会感到惊异了。埃塞尔湖的锁湖大堤底宽九十米,顶宽五十多米,高七米多,长达三十公里,象一把长剑刺穿万顷碧波,一直插向看不见的远方。堤的两边一片汪洋:一边是连着北海的瓦登海,一边是被锁住的埃塞尔湖。这条大堤是一九二七到一九三二年间建成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工程的艰巨,可想而知。三角洲地带的锁海大坝,虽然没有埃塞尔湖的锁湖大堤那么长,但却更宽、更高。这不仅因为三角洲地区水深流急,还因为一九五三年春罕见的高潮遇上了罕见的风暴,洪水在几十处地方冲决或漫过了堤防,三角洲地区几乎被淹没,造成一千八百人死亡,五万幢住宅被冲毁的悲惨事件。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就得把堤坝加固加高。
从小堤到大堤,可以看到荷兰人同大自然斗争中一步一步往前跨出的脚印。这些脚印是那样清晰,那样勇敢顽强,那样沉着坚定,给人以极深的印象。在十多个世纪同水的斗争中,荷兰人当然也受过挫折,但是他们不灰心,不气馁,总结经验继续前进。我看了荷兰各式各样的堤坝后,不禁又想到那个荷兰小孩挽救海堤的故事。当和主人谈起这个故事时,他颇为严肃地说:“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荷兰人是懂得团结自卫并富有这种传统的。”的确,一个人无法和洪水作斗争,没有团结奋斗是筑不起堤坝的。荷兰的堤和荷兰人筑堤的精神,使我们从中获得不少教益。(附图片)
荷兰的一道海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