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把关心“祖国未来”的好传统发扬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08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把关心“祖国未来”的好传统发扬起来
在北京许多孩子的心目中,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员是他们可亲的朋友。儿艺演出的一些剧目,成了孩子们课余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小学生的日记、作文里,生动地记叙了他们决心向剧中好孩子学习的感受。一些小学教师带领孩子们看完演出后,含着热泪对演员们说:
“各行各业要都象你们这么热心为儿童服务,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好孩子,‘祖国的未来’就大有希望!”
北京一些中小学师生赞扬儿艺有三好:一是儿艺演出的一些剧目适合少年儿童的需要。近两、三年来,儿艺演出的《报童》、《喝延河水长大的》、《奇怪的一○一》、《会粘知了的老师》、《马兰花》等剧目,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陶冶孩子们的心灵,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二是儿艺一些演员不辞辛苦,一片赤诚为儿童。剧院的主要演员覃琨、方掬芬等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可她们登上舞台扮演男孩子的角色,是那么逼真,摸爬滚打,动作利落得很。覃琨说,有时一天演两场下来,真是精疲力竭,腿脚发肿。可每当想起周恩来同志生前对我们的叮咛:要当好孩子们的老师和朋友;每当看到台下孩子们欢乐的笑脸,听他们天真殷切的希求:“阿姨,您下次再来啊”的时候,我们就感到肩负的责任很重,依旧抖擞精神,争取为孩子们多排多演戏。三是基本不赚孩子们的钱。凡是为孩子们演出的剧目,剧场票价一直是最高两角五,最低一角五。有时为孩子们演出专场小节目,收费就更低。覃琨等还利用休假日到学校、少年宫和孩子们见面,参加少先队员的活动,义务表演小节目。她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在大剧场里演出,还到一些区巡回演出,在简陋的会议室、甚至教室里也照样演出。没有条件化装,就着便装表演。用她们的话说,这是为了用艺术的力量促进幼苗茁壮成长!
一位小学教师很有感慨地说:“我们是多么需要提倡和发扬儿艺这种关心、优待孩子的好传统,使孩子们的课外生活既丰富又有意义啊!可惜,事实与我们的愿望还存在着差距。”
最近,记者走访了一些学校、影院、公园。人们讲了如下情况:文化大革命前,适合儿童看的剧目、电影比较多;各个电影院每周都有固定的儿童专场,节假日电影院更是普遍安排适合儿童看的影片,增加儿童专场的场次。儿童电影院一位老职工说,那时这里既是电影院,也是校外教育阵地,经常组织演员与小观众见面,开辟小观众评电影专栏等活动。一位小学教师说,那时电影院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比如讲到董存瑞这一课,希望配合放映电影《董存瑞》,影院总是热情地从电影公司找来影片为我校放映专场。可现在呢?一些影院平时很少安排儿童专场,学校包的专场,往往不是时间不对头,就是片子不合适。儿童影院的同志说,我们也愿意为儿童服务,但有些困难不是光靠我们能解决的。因此,这个儿童电影院现在的观众主要是成年人。
人们还说,文化大革命前,学生集体上公园,半价门票,就可遍游公园名胜古迹,参观各种展览,孩子们在那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现在呢?一些公园门票虽然也优待学生团体,可是入园后,想看看有趣味的馆、院,还得另买票。一位小学教师带学生逛公园,连大门票共买了四次门票。还有一位小学教师带着学生高高兴兴来到一处游览胜地,不料这里连大门票也不优待学生团体。一些口袋里只有购买半票钱的学生,急得眼泪汪汪。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冷待孩子的事?一些同志认为,现在有些人为祖国前途考虑少了,为孩子们服务的观念也淡薄了。有些部门把计算成本、利润和为儿童服务对立起来,忘了要培养下一代。人们呼吁:文艺工作者要多为孩子们创作,多拍、多排一些能鼓舞孩子天天向上的影片、剧目。应该规定各种剧场、影院每年要有一定场次专门优待儿童。有关部门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也不要忘记培养下一代,各行各业都要为孩子们做些有益的事,在可能条件下给孩子们多行方便。
现在七、八岁的孩子,十几年后就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一位儿艺演员说,我们的眼睛要看到未来。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把革命前辈关心儿童,热心培育下一代的光荣传统接过来,传下去!
本报记者 沈骊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