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伊美关系的新波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13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伊美关系的新波折
丹林
调查伊朗前国王罪行的国际委员会由于未能会见被扣的美国人质,已于三月十一日离开德黑兰返回纽约。美国政府认为这是谋求改善伊美关系、解决人质问题努力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挫折”。
国际调查委员会是在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努力下,经伊美双方同意由五名国际知名的法学家组成的。委员会于二月二十三日抵达德黑兰。据瓦尔德海姆宣布,经各方商定,调查委员会在伊朗有两项任务,即听取伊朗对前国王巴列维政权的指控和会见美国人质。对于调查委员会完成了第一项任务,伊朗政府是满意的。三月六日,伊朗外长戈特布扎德曾公开赞扬委员会工作的“态度很好”。
但是,委员会在谋求完成第二项任务时,却遇到了困难。三月三日,伊朗外长戈特布扎德通知调查委员会说,伊朗革命委员会已一致同意国际委员会会见美国人质。可是,占领使馆的学生却宣布,革委会作决定时未与学生磋商,他们要等待霍梅尼就此作出决定。同一天,巴尼萨德尔总统在和西德《明星》周刊记者谈话中指出,“自从选出共和国总统而宪法生效以来,政府就决定一切”。他还说,在人质问题上,学生的作用不是做出决定,而是服从决定。
人们注意到,早在调查委员会抵达德黑兰的当天,霍梅尼就公开宣布,人质问题将由新议会决定。实际上取消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后发言权。巴尼萨德尔当选总统后,霍梅尼连续发出两次命令,任命他担任伊朗革命委员会主席和伊朗武装部队总司令,并一再呼吁各方人士对巴尼萨德尔履行宪法权力予以支持。三月六日,霍梅尼秘书处发表公报,宣布秘书处的最高委员会“已经取消,不再有任何权力”,以使共和国“不再政出多门”。同一天,学生宣布将把人质移交革委会处理,他们不再看管了。据法新社报道,当天巴尼萨德尔在接见该社记者时透露,“将由议会决定放不放人质的决定是权宜之计”。在这种形势下,持续四月之久的人质事件似乎有了突破的可能。
三月六日,国际委员会取消了原定离开伊朗的计划,希望能完成会见人质的使命。
但是,就在这时候,事态出现了新的波折。两天之后,学生们改变了主意,拒绝移交人质。而霍梅尼也在十日提出被美国认为“不能接受的”会见人质的条件:即国际委员会要先“表明它对于前国王的罪行和美国干预伊朗内政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委员会不得不放弃会见人质的希望,返回纽约。
国际委员会在会见人质问题上遇到的困难,反映出伊朗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上仍有掣肘之处。同时巴尼萨德尔总统为《伊斯兰革命》报撰写的社论提醒学生谨防上当。他要人们“仔细地观察一下(伊朗)人民党及其他附属集团在前几天的所作所为”,告诫人们“如果我们不提高警惕,那么我们将会再次受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控制”。
导致伊美关系危机的人质事件是去年十一月四日发生的。对这个事件,苏联幸灾乐祸的态度和推波助澜的做法十分引人注目。《华盛顿明星报》写道,苏联一面在安理会投票赞成释放人质,想以此换取美国批准第二个核武器条约,另一面又用各种手段使美伊关系走向不可挽回的破裂,鼓励伊朗继续扣留人质,推美国走向武装对抗。苏联还妄图充当伊朗的保护人,并制造干涉的借口。它还曾通过驻外使节之口放肆地宣称:倘若霍梅尼和伊朗政府提出要求,苏联准备帮助伊朗抵抗美国的压力。苏联的姿态立即遭到霍梅尼和伊朗政府的驳斥。伊朗外长戈特布扎德向记者说:德黑兰已通知莫斯科,“我们不要苏联来干涉我们的内政,即使发生美国的军事行动也不要干涉。”
外国观察家指出,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给伊美危机带来了一个转机。美国从战略的角度重新考虑了伊美关系,放弃了进行报复和经济制裁的要求,希望和伊朗建立新的友好关系。而伊朗领导人也重新考虑了伊朗的处境,巴尼萨德尔等人深感“当前最紧迫的威胁来自苏联”,因此,决心以一种能维护伊朗的要求和独立的方式来结束这场危机。在这样背景下,加上瓦尔德海姆的努力,伊美双方终于同意建立国际调查委员会,第一次就一项为最终解决人质危机的程序取得一致意见。
伊美在解决人质问题上的这种松劲,当然不合莫斯科的心意。种种迹象表明,苏联正急于想在中东制造新的危机以转移全世界对它侵略阿富汗的注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