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华北某兵团经营渤海碱滩 垦植水田旱地近千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6-16
第2版()
专栏:

  华北某兵团经营渤海碱滩
垦植水田旱地近千顷
【本报讯】华北军区某兵团已在渤海湾开垦了九万六千亩的水田和旱地。其中一千亩以上的农场共二十个,有十个使用机器进行灌溉。最大的一个农场,七千五百五十五亩稻田,光六十生的口径的扬水机就有七座。各农场里都修起马路,在马路和渠道碰头的地方,有很大的桥梁。这些马路和桥梁,现在还只是通行大车,将来,就要从这上边开进拖拉机。
农业生产的准备工作,开始在去年十二月。那时不少的师、团首长,冒着雪,率领勘地小组,到外边去勘察。从大清河两岸到山海关,上下七百里,几乎都被冰盖起来了,海上袭来的寒风卷着雪花。勘地小组用牲口驮着行李和粮食(因是灾区),整天在冰天雪地里跋涉,勘查各地的水源、土壤、作物等各项问题。
今年一月初,各师、团先后确定了自己开垦的地区,兵团生产总分社派下来的测量组,又进行了测量工作。天还是那样冷,冰却慢慢开始化了,人走在冰上,往往会陷到冰窟窿里去。各个测量队、勘察队的支部或党小组,进行了动员工作,干部亲自背桩子抱塔尺,必要时,毫不犹豫地掀开冰凌跳到泥水里。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技术人员。
三月中旬,部队举行了生产誓师大会。会后,战士们背着枪扛着锨,打着锣鼓唱着歌,投入生产中去了。从此西起大清河、津渭河、袁家河,东到滦河沿岸几百里以内的荒僻的小村庄,突然欢腾起来了。
挖渠、打埝、修建扬水场等等工作展开了。第一天,大家看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滩地,和野草里,黑泥巴里,稀稀拉拉钉着的木桩子,都不知从那里下手,结果,不少单位把渠道挖错了。干部们请工程师给上课,虚心地询问木桩上各种标号的用意。这样,干部闹通了,给战士讲,战士闹通了,再来一次示范施工。
渠道两旁的荒滩地上,耕地的队伍也展开了。多年来拉炮驮弹药的战马,也拖起耕犁来。开始,骡马不认犁,竖起耳朵撂蹶子。但是战士们,终于把它们驯服了,他们熟练地扶正犁把,黑色土浪便向两旁翻开了。
为了保证西引河沿岸的老乡用水不受农场扬水机吸水太多的影响,一支队伍被派到西河口去修一座大水闸。那里正对着海河口,每天只有八小时的落潮时间,潮水一上来,撑船的竿子够不到底。第一次修起的挡水坝,一夜的工夫就被潮水冲垮了。担任指导的技师丧失信心地走开了。沿岸的老乡也只能摇头叹息。但是解放军的战士们却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找当地老乡,询问西引河的水性,治水的办法和潮水的来去时间等,根据这些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潮水一落,部队马上从两岸同时进行突击。有的人被浪头打下去了又爬上来,有的人用绳子把腰拴在木桩上和浪头搏斗,到夜里还在月光下工作,泥里水里足足干了两天一夜,终于完成了修建工程中最困难的一项——第一道挡水坝。这时,走了的技师又回来了,村子里的老乡们热情地借给部队各种工具,并写信慰问。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已经打了两个胜仗——水利工程和育苗工作。三个农场已经挖好四十华里以上的引排水干渠。这些渠道因为太长,放水时要用红白旗作讯号。在育苗地里,有很长的苇子防风障,第一批稻芽子已经长出四寸多高的苗儿了。
现在,各农场正准备迎接第三次战斗——插秧。几百人组成的插秧大队,正由老农指点着,练习着起秧、捆秧、撒秧、插秧的各种动作。
(徐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