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搞“四化”必须大量增加教育经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15
第3版()
专栏:

搞“四化”必须大量增加教育经费
千家驹
前些时候,我有机会去外地参观一下,回来以后,又看了一些有关文教方面的资料,感到有一种情况深值我们的注意。就是我国一般的文教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要比一般工人或营业员平均低十五——二十元左右。因为他们没有奖金,没有附加工资,没有其他福利。这里,我决不是说,工人的待遇太高了,而是说对比起来,文教科技人员的待遇实在太低了。这一问题,在中小学教师中特别突出。有个公社的书记对一个小学教师说:“你好好干,将来我提拔你当一个营业员”。可见,在有些人心目中,教师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都远不及一个普通工人或营业员。
由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最近几年有大批教师和科研人员被提升了。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提职不提级,大部分被提升人员的工资低于他们应有的职务级别。在学校中,职务已提升为副教授而工资待遇仍拿讲师或助教的颇不乏人。这不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与他们所得的报酬是脱节的。
所以发生文教科技人员待遇低,房子挤,工作条件差,原因当然很多,有的也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例如住房问题)。但文教事业经费不足,总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教育经费在国家总预算中所占的比例之低,在全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是倒数第十名,象埃及,人口只有四千万,按人口平均计算,他们在教育方面花的钱,也比我们多几倍。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实在是很不相称的。
为什么教育事业经费那么少,这除了受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以外,还由于许多人思想上不重视文化教育事业,长期以来,没有把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把教育当成基础看待。有人甚至把教育当成“软指标”,有钱多给点,钱少少给点,没有钱就不给。因为一个工厂如果关了厂或减了产,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产品不见了,上缴利润没有了,立刻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质量下降,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会显示它的严重后果来。整个民族文化水平降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在短时期内是不容易看出来的,但其后果却比一些工厂停工停产严重得多。
有人认为文教科研是消费部门而不是生产单位,消费部门少给几个钱算什么?他们不懂得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年代里,劳动力的再生产要依靠教育,把科学技术的成果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也要依靠教育。目前教育已经作为潜在的生产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进工业国家就提出了“人才开发”的新的教育观点,或者叫做“人的能力”的开发。大力开发人的能力就象开发其他资源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而“人的能力”的开发则有待于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在许多国家里,把人的能力的开发也当作一种投资,而且是比单纯地增加物的资本更为有效的投资。所以一些具有远见的政治家无不对教育事业特别重视。
教育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这本来是一个常识问题。教育事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反过来又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一般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经费的增长应成正比例的增加。两者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四年,美国教育经费支出由三百七十亿美元增加到九百一十三亿美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百分之五点三上升为百分之六点六,按一九七二年美元价值计算,教育费用增长百分之四十一,而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百分之三十二。这说明美国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还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日本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二十年中,教育经费增加了十倍。例如一九七一年教育经费占国家总预算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一六,占当年世界第一位。
我国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非但没有增加,反而相对地减少了。在一九五○年——一九六五年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百分之一点三七,在一九六六年——一九七六年减为只占百分之一点一;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八年)虽略有回升,亦仅占百分之一点一二,是很不成比例的。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经费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一直存在着矛盾,尤以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为显著。从一九六六年——一九七六年十一年中,中学学生增加了五倍以上,而中学经费只增加一点五八倍。小学学生增加一倍以上,而小学经费只增加百分之六十四点六八。
由于我们不重视教育以及教育经费相对地减少,首先使教学质量降低。据天津市调查,一九六六年以前中学教师有百分之七十四是大学毕业生,现已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九。高中毕业教高中,初中毕业教初中决不是个别的现象。去年天津市对某一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复习以前的知识摸底测验,一部分学生只达到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当然,目前中小学生的文化水平比“四人帮”横行时期是提高得多了,但是与一九六六年以前相比,显然是降低了。
其次是由于小学教育没有普及,青壮年的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增加了。五十年代我们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扫盲工作,二十多年过去了,旧文盲没有扫清,新文盲又出现了。据说,四川省就有文盲、半文盲一千二百万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文盲的比例更大,有的高达人口总数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左右。在一个文盲很多的国家,要搞“四化”是很难想象的。
其三是学校设备差,校舍不足。据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一九七八年中小学校舍中有倒塌危险的房屋,占校舍总面积百分之十七点二,每年都有危房倒塌伤人事故。中小学校舍中“土房子”,“黑屋子”的现象相当普遍,据西安市调查,缺少门窗的黑屋子就占全市中、小学校舍的百分之二十二。大多数的中小学,没有起码的教学演示教具和仪器设备,更谈不上分组实验设备了。许多中学不能按照教学计划开出理化、生物课所规定的实验。图书,体育器材,以至课桌板凳也很缺乏。中小学是大学的基础,中小学的质量差又怎么能培养出“四化”的人才来呢!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经费不足,教师待遇过低的问题,有人提出学校自己搞点“生财之道”。有的学校把课堂晚上用来当旅馆,把操场当存车场,学生去拣废品卖等等,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头的,这决不是我们办教育的方向。一个学校为了有利于使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办点与教学有关的实习工厂、农场、林场等等,那当然是可以的。但不能单纯为了钱,为了搞点“外快”,去这样搞“生财之道”。
我们非要大量增加教育经费不可。当前财政有困难,难以一下子解决,但无论如何要大大增加教育经费的比例。我们知道,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浪费是很惊人的,这里我指的不是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失调问题,而是说由于我们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与主观主义、瞎指挥,以及思想上的“吃大锅饭”所造成的种种浪费,只要我们有些领导不自以为是,注意听取和尊重专家们的意见,提高责任心,改进工作,减少一些这种浪费,用来补助中小学教育经费,就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以及国家总预算中,教育经费应占多大的比例,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我国教育经费的比例实在低得不成样子,这也是一种比例失调,这种比例失调的后果,其严重性决不下于其他的经济上的比例失调。
当然,我不是说,教育经费增加,教学质量问题便可以解决了。要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师资、教材、设备……一连串的问题,还有人浮于事,非教学人员过多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单靠增加教育经费是不行的。但无论如何,经费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
曾记得在六十年代,马寅初先生提出了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问题,但在当时未被人们所重视,结果闹得中国今天有九亿多人口,给我们的经济工作增加了多大的困难。如果我们在二十年前便重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今天我们的日子便好过得多了。中小学的教育问题,也有类乎此。如果今天还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听其这样下去,它对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对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等到那时候,我们要图补救,也就悔之已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