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站在高处 才有远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15
第8版()
专栏:

站在高处 才有远景
增德
最近,又看了一遍《我的一家》。虽然已是第四次阅读了,但是仍然使人激动不已。
革命老人陶承同志,在家庭遭到那么大的不幸,家人遭到那么重的牺牲,生活遇到那么多的困苦时,不但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没有被沉重的打击所挫折,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动摇,反而意志更坚强了,立场更坚定了,革命更坚决了,斗争更勇敢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请看书中这段记叙:欧阳梅生逝世后不久,陶承接到指示,要她去上海工作。在送行的路上,张浩同志看看孩子,若有所思地说:“梅嫂子,如果住得长久,最好送孩子进学校去读书。”
“在这种时候,还读什么书啊!”
“那末,将来呢?”他反问道,“将来他们要接替老一辈的事业,总得比老一辈文化更高些。”
“你想得真远!”
“人人都该看得远些。”他严肃地说,“看得远,才有进取的雄心;眼前一点点挫折,一点点愁苦,就压不倒他。你站在黄鹤楼底下,觉得黄鹤楼真高得怕人。可是爬到龟山顶上,再看看,黄鹤楼可真不在话下。人站在高处,眼界开阔,才望得见远大前程。……”
张浩远走了,陶承望着他的背影,久久思索着他的话。后来,每当遇到艰难困苦,陶承同志就会想起“站在高处,才有远景”的鼓舞人心的话来。
革命老前辈为什么不论在何种危险困难情况下,总是对革命的前途,坚定不移而充满乐观情绪呢?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对自己所信仰的主义坚信不疑。由于站在了无产阶级立场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处,所以就能看到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实现的远处;由于站在了高处,“望得见远大前程”,所以任何风浪、任何牺牲、任何挫折、任何失败都“压不倒他”,始终充满着一往无前的“进取的雄心”。张浩、陶承同志面对着革命的失败和白色恐怖,他们能看透假象,不被“眼前一点点挫折,一点点愁苦”所压倒,而仍然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雄心去进行革命工作,难道不是十分值得我们敬佩吗!
“站在高处,才有远景”。让我们也站得高些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