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真切感人的《四世同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15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真切感人的《四世同堂》
传菁
《四世同堂》是老舍在四十年代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巨著。共分三部:《惶惑》、《偷生》和《饥荒》。第一、二部,解放前曾先后由良友、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第三部曾在一九五○年《小说》月刊上连载,未出过单行本。现在,老舍的这一部人物最多、篇幅最长、场面最大的作品,已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四世同堂》写的是一九三七年北平沦陷以后,一条普通小胡同里各种人物的不同命运和遭遇。据老舍夫人胡洁青统计,书中写了“十七、八个家庭和一百三十多个人物”。其中有:迎着炮弹前进的热血青年;等着锁镣加身而不失气节的诗人;象苍蝇、臭虫那样没有国籍,无心肝、无廉耻的人间丑类;具有爱国热忱但性格懦弱的教书先生;还有许许多多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下层人物。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下,他们被迫领取良民证、居住证,吃咽不下去的“共和面”,熬受缺煤的寒冬,还要为自己国土的沦丧到街头去游行“庆祝”。纵然这一切都“忍”下了,等待他们的却是:饥饿、疾病、被捕、下狱、毒打和死亡。在严酷的生活面前,他们终于认识到:“苟安的真意,是杀死自己的儿女,断子绝孙。”他们由惶惑、偷生走向激愤和抗争。作家通过一些日常的、平凡的、典型的情节和细节,把各种人物那痛苦的、屈辱的历史一页,呈献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老舍还用他那锐利的笔,无情地抨击了蒋介石的曲线救国政策,揭示了人们寄希望于国民党的破灭。在书中,他痛心地写到了保定、太原、上海、南京等地的先后沦陷,悲切地写出了亡了国的人的痛苦心灵。小说雄辩地说明了一个真理:“唯有抗争,才是出路。”《四世同堂》不仅是对日本侵略者的侵略罪行的愤懑控诉,而且是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和消极抗战的有力鞭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