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18
第5版()
专栏: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
田雪原
未来我国人口发展会不会出现“老龄化”问题?不少同志表示关注,在此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所谓人口“老龄化”或“高龄化”,一般是指六十或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而言的。严格说来,“老龄化”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欧洲占到百分之十二,北欧和西欧占到百分之十四,大大高于世界平均百分之六的水平。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已经“老龄化”了。
我国的情况怎样呢?据一九七八年抽样调查推算,目前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点八左右,不是“老龄化”而是太“年轻化”了。不过,只要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出生人口有不断降低的趋势,平均寿命有不断延长的趋势,老年人口就会相对多起来,“老龄化”的到来就是合乎规律的发展。但是,“老龄化”何时来临,来临后会深刻到何种程度,可以由人口预测得知。最近,首都几位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首次对未来一百年内的我国人口发展作了多种方案的预测。结果表明(台湾省数字暂缺,下同):
(一)如果从今年起平均生育率(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为二点三,即相当于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的实际生育水平,二○○○年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百分之七点三,二○二○年为百分之十二点三,二○三○年为百分之十六点六,二○三六年为百分之二十点五,二○七一年为百分之二十五;
(二)如果从今年起平均生育率为一点五,即一半育龄妇女生一胎,另一半育龄妇女生二胎,二○○○年六十五岁以上老人所占比重为百分之八点三,二○二○年为百分之十六点二,二○二七年为百分之二十点二,二○三一年为百分之二十四点九;
(三)如果从今年起平均生育率大幅度降低,到一九八五年降低到并一直保持为一(简称“一胎化”方案),二○○○年六十五岁以上老人所占比重为百分之八点九,二○一七年为百分之十六点二,二○二二年为百分之二十点八,二○二七年为百分之二十四点六。
从以上三种预测方案中可以看出,“老龄化”过程来得比较快的是“一胎化”方案。然而就是这一方案,在本世纪末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尚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二○一七年接近东德现在的水平,二○二二年达到每五个人中有一个六十五岁以上老人,二○二七年达到每四个人中有一个六十五岁以上老人。我认为,从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可以说,在本世纪内根本不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内这个问题也不严重,大体可以延长到接近三十年代。这是由我国的人口发展状况和人口结构方面的根本特点决定的。
首先,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育龄妇女和出生的婴儿就多。今后出生率即使降低很快,每年新出生的人口和新增加的劳动力,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当巨大的数目上。
人口“老龄化”可以发生的最大威胁,是由出生率锐减造成的劳动力资源枯竭或不足。在欧洲一些只有几千万、几百万人口的国家里,当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零或零以下的时候,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的供应就会发生困难,有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输入劳动力。但在我们国家里,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降到零或零以下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却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按照“一胎化”方案,到二○○四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零时,出生人口为九百五十一万,劳动力则上升到七亿六千三百万,比目前的五亿四千八百万多出二亿一千五百万。二○二七年劳动力也仅降到五亿九千六百万,要降到目前的水平,二○三○年才能达到。就是说,在未来的半个世纪里,全国劳动力数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一趋势是完全可以预测的。
另一方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大量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有些部门,如服务行业等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总量上还会有所增加,但有些部门,特别是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相对减少,而且有绝对减少的趋势。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有自己的显著特点,然而三亿农业劳动力搞饭吃的局面总会从根本上改变,如果减少三分之一,就是一亿,减少一半,就是一亿五千万,数目之巨是相当惊人的。工业生产也有类似的情况。拿钢铁生产来说,一九七八年我国钢铁产量和日本新日铁公司一九七五年的产量差不多,而职工人数却是他们的几十倍,劳动生产率只及他们的几十分之一。鞍钢总体改造完成后,产量可比现在翻一番,职工人数却可以缩减到现在的四分之一左右。可见,如果钢铁生产全部现代化了,再增长几倍的产量也无需增加职工,相反,还可能节省一些人出来。
结论:一方面,我国现有劳动力已经相当于第一、第二世界全部劳动力数量总和,现代化建设绝不需要再增加劳动力;另一方面,在未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全国劳动力还将有增无减。所谓人口“老龄化”引起劳动力“不足”一说,至少在今后的五十年里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口“老龄化”可能发生的另一个问题,是因老年人口激增引起的社会劳动力负担过重,以致达到“超负荷”的程度。由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轻,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将来出现这种情况也不难解决。根据抽样调查推算,一九七八年在全部人口中,十五岁以下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八点六,而发达国家一九七九年十五岁以下人口只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美国和法国占百分之二十四,英国占百分之二十三,西德占百分之二十一,相比之下,我们要高出百分之十三以上。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达六十八岁,但二十九岁以下人口却占到百分之六十三点四,三十岁以上人口只占百分之三十六点六。同时,建国以来出现过的一九五四至五七年、一九六二至七一年两次人口出生高峰,对今后人口“老龄化”过程将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后一个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比邻近时期出生的人口每年多出数百万乃至一千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龄化”的深刻程度。在未来的四、五十年内,当这批人还处在劳动适龄阶段时,抚养指数不可能很大;只有当这些人进入老龄期,抚养问题才变得比较严重一些。一九七九年,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老年和未成年人口的抚养指数是零点九三,即平均负担不到一个人。按照“一胎化”的方案,到二○○○年时抚养指数为零点三九,接近最低点。因为老年人口虽然由一九七九年的六千零七百万上升到一亿一千四百万,但未成年人口却由四亿一千万降至一亿八千八百万,两项相抵,抚养人口还减少了一亿六千九百万;加上劳动力由五亿零三百万增加到七亿六千一百万,抚养指数便大大降了下来。同样的道理,到二○一七年抚养指数只有零点四六,二○三四年才能回升到现在零点九多一点的水平。此后,抚养指数上升稍快,但一百年后,即二○八○年也不过一点六五。有人认为,推行“一胎化”方案会出现老年人为四、劳动力为二、未成年人为一的局面。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特别象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每一个年龄组都布满了几百万、上千万的人群,而且劳动适龄人口所占的年龄组远较老年和未成年人口为多,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还有拉长的趋势,但四、二、一的比例关系不会形成。按照“一胎化”的方案,抚养系数高出现在水平是二○三五年以后的事。而那时,一是国民经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无疑将大大提高,每个劳动力的抚养能力也将大为提高;二是那个时候的总人口已经降低到略低于目前的水平,在此之前就应该考虑适当提高育龄妇女的生育率这样的问题,如果又有新增人口陆续进入劳动适龄阶段,抚养指数的上升便会受到抑制。这样,“超负荷”的情况就不大可能发生。
纵观未来我国人口总的发展趋势,如前所述,将渐渐向“老龄化”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把“老龄化”排斥在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之外;也不能不作科学分析,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实事求是地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在今后三、四十年内都大可不必担心人口“老龄化”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还应当承认,为要脚踏实地地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限度内的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一定限度内的“老龄化”,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并不是坏事。这样说绝不等于提倡人口越老越好。根据预测,二十一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老龄化”问题将变得比较突出,值得重视。然而预测也告诉我们:把人口“老龄化”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同时把人口总数稳定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之上,把两者兼顾起来,是可以通过对平均生育率的调整得以实现的。不过,那是下一个世纪若干年后的事情。
当务之急,就是要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较快地降下来,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向着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的战略目标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