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长崎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18
第7版()
专栏:

长崎散记
黄木
最近,我和几位同志去了一趟日本九州最西部的港口城市长崎。临行前,热情的主人来电话高兴地告诉我们,说长崎正下大雪,气温偏低,当天即可上山到附近的国立云仙公园游览和住宿。主人的用意是,提醒我们要带点御寒的衣裳,同时,也向我们通报一个好消息,因为在长崎,往往几年才有一次雪景。
东京到长崎约一个多小时,飞机破云而下,在大雪飞扬中降落在长崎机场。离开机场,我才发现机场四周被海水包围着,只有一条千米长桥和岸边连接。原来是十多年前将几个小岛削平填海,使之连成一片而形成的,真是别出心裁,这大概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车子沿着大村湾行进,穿过一道隧洞,前头豁然开朗,路旁的指示牌告诉人们,已经到了橘湾。宽阔的海面上,由近到远匀称地停泊着每艘载重二十万吨的十艘大油船,这就是日本著名的“海上储油库”。
由橘湾继续前进,不一会就到了云仙公园区。山路崎岖盘环,重峦叠嶂,林木繁茂,一场瑞雪使无尽的密林披上了新装。近看,玉树银花,层层朵朵。远眺,浑然一色,蔚为奇观。
当晚,我们投宿于小浜町的温泉旅馆——九州饭店。店主七条先生是一位七十开外的老人,对中国客人特别亲切,他不久前访问过中国,到过上海、西安等城市,所到之处都使他有一种亲近感。他对中医和中药很感兴趣。他拿出在中国购买的几种中药给我们看,并说不少人和他一样也买了一些中药回来,自己服用,或作为礼品赠送亲朋。一位搞贸易的同志证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喜欢服用中药。前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中药,约值一千三百万美元,去年一下猛增到两千五百万美元。前几天我听到藤山爱一郎先生说:他患腿疾,久治不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针灸加服中药,疗效显著。
这位名医原来是个内科大夫,由于他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现在颇有声誉。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长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长崎市的人口约有二十万,一颗原子弹,使无辜居民伤亡了三分之二。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几乎已看不到破坏的显著痕迹,人口已达到四十五万,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们对侵略战争造成的悲惨结局,记忆犹新。他们对当前的世界形势感到不安,强烈反对大小霸权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热切希望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安宁能够得到维护。
长崎人喜欢说,他们离中国最近,甚至说上海人能听到长崎的公鸡啼鸣。自古以来,长崎同我国的交往就很频繁和密切。在隋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僧,不少人就是从这里启航到中国去的。到了明末清初,福建、江浙等沿海省份的人民大批来到长崎。据有关史料记载,最多时曾达到万人左右。十七世纪中国人建造的四个佛教寺院,数百年来香火不断,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个最有说服力的见证。这些寺庙中保存得较完整,规模最大,从开山到现在都享有盛名的,要数圣寿山的崇福寺(也叫福州寺)。据有关历史文献说明,该寺建于一六三五年。一般认为,崇福寺的开山祖师,即第一代主持僧,来自福州的超然和尚,是明末遗老。他到日本时已六十三岁。日本自明治以来,即把崇福寺列为国家的重点建筑文物。寺内保存完整的两栋古建筑,更被列为日本国宝一级的文物加以保护。
崇福寺院内有一口大铁锅,是该寺第二代主持僧、中国和尚千呆于一六八一年时铸造的,重一千九百六十五斤,能煮米四石二斗,可供三千人一餐之用。可见当时这座寺庙的规模和兴旺情况。
长崎市内的中岛川上,有一座据说是日本最古的拱形双孔石桥,造型古雅,桥水相映成趣,象一副眼镜横架川上,故名之曰“眼镜桥”。它是长崎市内另一座古刹兴福寺(也叫南京寺)的开山僧、中国和尚如定禅师所建,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是长崎市的名胜之一,也是日本政府指定保护的国家重要文物。
长崎的“唐人馆”,是七十年前侨居长崎的中国人集资兴建的。该馆在长崎的中国式建筑中虽是晚辈,但却后来居上。殿宇宏伟壮丽,布局协调得体,可以说是独具风格。馆内现设有中国绘画、书法和其它文物的展览室,有中国工艺美术品及土特产品小卖店,以及同时可以容纳千人的中式和日式餐厅。参观者不绝于途,据该馆负责人说,每年达四十万人次以上,最多的一年曾到过八十万人次。
在长崎期间,我们还有幸参加了以久保勘一知事为会长的长崎县日中亲善协议会为庆祝当地与中国通航一周年举行的中国语学习者讲演会。这样的活动,据说在县内还是第一次。有四百多人到会,都是中国语的学习者、爱好者或赞助者。登台讲演者共二十七人,有政府职员、教职人员、企业职工、学生、家庭主妇等。年龄最大的是一位七十三岁白发苍苍的老人。获得特别优秀奖的秋丸女士是一位三十七岁的主妇。通过这一活动,我们深深感到中日友好在长崎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更对长崎人对我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有了切身的体会。(附图片)
兴福寺
唐人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