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访好莱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18
第7版()
专栏:美国西行散记 五

访好莱坞
本报记者 张彦
好莱坞,在地图上只是一个地名,而且只是洛杉矶市小小的一个区。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它却是一个影响及于全世界的“电影王国”。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脑子里不断重现一部又一部曾经脍炙人口的好莱坞优秀影片:《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居里夫人》、《翠堤春晓》、《西线无战事》……我想象这里一定是辉煌的艺术中心。可是,在访问好莱坞之后,我却不能不万分感慨。这里给我留下的主要印象,似乎并不是艺术,而是金钱。
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好莱坞的黄金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很有艺术成就的导演和演员,老的老,死的死了。象米高梅、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斯、派拉蒙等等赫赫有名的大制片公司,纷纷走上了下坡路。大多数都不能不改为多种经营,电影反而降于次要地位。以出卡通影片闻名世界的华尔特狄士奈公司,如今大部分收入靠经营狄士奈乐园。环球影片公司的布景现场,现在已成为旅游参观项目之一,每天吸引着大量来自各地的影迷。你只要花几块钱,就可以坐上它的游览车亲临你所熟悉的电影场面,发现拍电影的秘密。
在好莱坞引人怀旧的地方不少。电影明星蜡像博物馆是其中之一,那里展出的是著名演员在著名影片中的一些镜头。你可以看到《淘金记》里的卓别林满身是雪,拄着手杖走进木屋来的神态,也可以看到《乱世佳人》里的男主角克拉克盖博和女主角费文丽相会的情景。
回忆往事,陡增对眼前现实的惋惜。好莱坞电影何以会一蹶不振?我从这里得到的答案是:电视挤垮了电影。这有一定道理。因为美国的电视自五十年代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家家有电视机,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有七八百个发射台,整天播映节目,天天放电影和各种连台戏的娱乐节目。目前,除了周末或者热门新片,电影院的上座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就算不错的了。
在争夺战中,电影公司采取不向电视台提供新片的对策,但收效不大。于是,它们一度利用宽银幕、立体声、豪华的场面和布景来取胜。后来,它们又应用新技术制作一系列的“太空电影”,如科学幻想片《星球大战》、《星球旅程》等等。连在儿童中颇有影响的连环画中的《超人》,也变成真人上了银幕。但是,即使如此,仍然抵挡不住电视的攻势。有的干脆投降,自己也改拍电视影片。
对于电影和电视的老板们来说,竞争的主要标志只有一个:票房价值。什么能赚钱就拍什么。于是,美国的电影电视片子都充斥着色情、凶杀、殴斗、抢劫、犯罪、吸毒之类的镜头,以致激起了为下一代担忧的父母们和教师们的强烈抗议。政府也不能不按级规定,哪些儿童可看,哪些不可以看。但是实际作用甚微。
究竟应该怎样看今天的美国电影?我在好莱坞访问四十年代以主演优秀影片《居里夫人》和《鸳梦重温》出名的老演员葛莉亚嘉逊时,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一个影片,一场戏剧,应该使观众在离开剧院时感到比他入场时更好一些,更高兴,更坚强,得到了慰藉,受到了鼓舞。现在电影里的犯罪太多了,堕落也太多了。这也许是艺术反映了现实,道德标准在演变。电影制片厂成了世界上的大生意。艺术有时在模仿现实,但现实有时也在模仿艺术。”
这话说出了一定真理。美国的电影电视正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与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尖锐矛盾。但是,不少镜头里经过集中和加工反映出来的带有毒素的形象,反过来对这个社会起了怎样的腐蚀作用,这是一个尤其严重的问题。
当然,在美国电影和电视界,确有一部分艺术家们在为改变这种现状而严肃地工作。虽然他们目前的力量还不够大,但他们的劳动果实却已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比如反映美国黑人悲惨历史的电视影片《根》就曾风靡一时。这部长达十四小时连续七个晚上在电视播映的片子,居然达到了一九七七年电视收看率最高水平。反映人民反对美国侵越战争的电影《归来》,也受到普遍赞赏。这种成果正在鼓舞着一些有责任感的电影工作者。(附图片)
今日好莱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