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整个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健康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19
第4版()
专栏:

整个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健康成长
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就一个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讨论,引导青年正确分析现实,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
本报讯 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今年一月下旬一起刊登了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中一个中学生写的题为《一个中学生的苦闷》的稿件。这个学生谈了她个人对当前社会现象的一些看法,揭示了当前青年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解放日报》以《什么是生活的正确道路》为题开辟了《青年思想通信》专栏,《文汇报》以《怎样帮助她解除苦闷》为题组织了问题讨论。这场讨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两报陆续收到上海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来信两千五百多封。许多大中学校、工厂、连队都进行了讨论,这个讨论甚至还深入到一些家庭中去。青年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也都关心这场讨论,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个中学生本人也收到许多热情洋溢的信件,使她感到社会的温暖,受到很深的教育。
这个中学生是共青团员,学习努力,要求进步。她看到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感到不能理解,产生了苦闷情绪。她同班主任谈了她的思想,并写了一封信进一步谈自己的认识,这就是后来报上发表的稿件。由于对社会现象不能给以正确的分析,稿件中说:她所接触的人或事物,“好象被虚伪和欺骗笼罩着,许多人都为了自己”;“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做金钱奴隶的依然大有人在。当然社会上的确存在着无私的人,他们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但这批人毕竟是少数”;“因为我往往把所谓这方面的问题看得太多了,觉得这种生活和空气使我窒息,找不到究竟应该怎样做人,找不到生活的真正的道路”。她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的日记片断中表示,希望通过讨论,使自己端正认识,更好地学习、思考、前进。
参加这场讨论的同志,绝大多数认为,这位青年的思想感情是真挚的,她能够认真思考问题,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真实思想,这正是要求进步的表现。许多文章认为,社会上一些阴暗的东西主要是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在经济生活、人的思想、社会风气各方面所留下的严重创伤,治疗这些创伤需要时间。不承认我们的社会弊病是不对的,但更要看到我们社会的主流,看到光明面。在两千多封来信中,大家举出上千个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闪耀着社会主义思想光辉的事例。一位残废者来信说,人并不都是自私的。几年来,他的生活全靠别人料理。在他患病期间,有两位解放军同志每天放弃午休给他扎针,街道食堂的同志,每天给他送饭。有三个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青年来信说,他们亲眼看到参军才几个月的新战士在前线如何英勇杀敌,视死如归,来信说:“这些事实说明,我们这一代青年中,虽然颓废者有之,徘徊者有之,但从总体上说,积极向上,甘心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是大多数。”许多来信指出,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一切不适应历史发展要求的观念、习惯、风尚终究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抛弃。许多老一辈的同志在信稿中用自己的革命经历鼓励青年振奋精神,正视困难,满怀信心,用美丽的青春改变祖国的面貌。
在讨论中,还探讨了怎样正确地分析现实问题。许多来信指出:这一代青年人关心政治,关心社会,这是很好的。但他们中不少人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基础理论,因此,有些人往往不能正确地全面地看问题。当务之急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教育青年,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找到生活的正确道路。
教育工作者从这场讨论中,进一步看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在两报分别召开的教师座谈会上,教师们认为,粉碎“四人帮”以后,青年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勇于思考,努力寻求正确的生活道路,对现实中的不正之风很不满,这正是他们积极向上的表现。但是,由于对他们引导不够,加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一些社会现象产生模糊认识,这是可以理解的。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挑起重担,用极大的热情去帮助他们树立革命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革命情操。
不少来信呼吁整个社会、各条战线都应该关心青年的健康成长,都要考虑如何为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工作做出贡献。学校领导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松思想工作;宣传工作者应该改变公式化、简单化的宣传方法,使宣传工作切合青年实际状况;理论工作者要研究如何对青年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要细心研究青年问题;作家要为青年多写焕发革命精神的好作品;音乐家要为青年创作更多的鼓舞斗志、奋发向上的歌曲。要加强对青年欣赏古今中外文艺作品和电影的辅导工作,提高他们摒弃糟粕、吸取精华的能力。
这次讨论使很多青年受到教育,他们希望今后这样的讨论能继续下去,深入下去。上海师大第一附中这位中学生在给《文汇报》写的学习体会文章中说,通过一个多月的讨论,她学到了不少东西,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解除了不少苦闷。
上海两报编辑部的同志认为,在报刊上如何揭示青年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教育,这次讨论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青年中各种思想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引导,不能回避。而要引导好,必须抓准青年的脉搏,以平等的态度,促膝谈心的方式,同他们一起去思考问题。有的同志原来担心,在报上进行这样的讨论,会不会扩大某些消极东西的影响?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从这次讨论中可以看出,广大青年是富有朝气,勇于上进,不甘心虚度年华的。他们的苦闷是应该解决也是可以解决的。这次讨论中,凡结合切身体会来谈思想的文章都受到青年的欢迎,引起他们深思;空洞的说教式的文章则不受欢迎。在当前新形势下,报刊需要找到教育青年的各种有效途径,掌握对青年一代做宣传工作的艺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