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华沙——绿色的城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19
第7版()
专栏:

华沙——绿色的城市
汤德乔
在晴日,从飞机窗口鸟瞰或站在科学文化宫顶层眺望华沙市容,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一幅图画:元帅大街两侧高楼鳞次栉比,绿树成行;大街和公路干线两旁草坪相连,延伸到远方;华沙犹如一艘停泊在绿色海洋中的巨轮。
可是,在二次大战结束时,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元帅大街两边断垣残壁林立,破砖碎瓦遍地;草坪上战壕密布;树木横躺直倒;百分之八十五的楼房被摧毁,百分之六十的绿地遭破坏;华沙简直是一堆废墟。
经过波兰人民多年努力,华沙面貌有很大变化。现在华沙市内有公园六十五座,绿地一万二千六百公顷,为一九四五年的三十一点五倍。今天华沙每个居民占有绿地面积达七十七点七平方米。按平均每人占有绿地面积计算,华沙在世界各国首都中占第一位。
华沙人是怎样把城市绿化搞上去的?华沙历史上几经战争,森林屡遭破坏,到一九四五年市内绿地只有四百公顷。为此,波兰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贝鲁特把城市绿化当作重建华沙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号召将“华沙建设成绿色的城市”。波兰议会制定了森林法及其他法令,保护自然资源,鼓励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波兰政府专门设立地方行政和环境保护部,加强对首都和其他城市绿化工作的领导,并每年拨给华沙二亿五千万兹罗提用于绿化。
华沙的绿化工作是有计划地进行的。解放初期,它纳入华沙重建的综合规划,以后它列入首都经济发展的统一计划。在这一计划下,城市绿化工作进展迅速。去年单是华沙市各条大街、公路两旁和住宅周围的绿地就扩大了二百五十公顷。华沙市人委会曾作出一个决定:没有绿化计划和措施的基建项目
(工矿企业、学校、商店、文化福利设施)均不得动工兴建。这样绿化工作随着华沙经济、文教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波兰朋友把这叫做“水涨船高”。
在华沙绿化总面积中,市园林公司管理百分之五十八,工厂、学校、文体组织和社会团体管理百分之二十一,居民委员会管理百分之十一,而私人则管理百分之十。除了专业队、绿化小组和个人进行经常的绿化工作外,市政府在每年植树季节或重大纪念日组织一些突击性的义务劳动。参加劳动的有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长、工人、教师、工厂企业等各界人士。一九六五年波兰建国一千周年时,华沙工矿企业、学校、商店、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开展“纪念一千周年,植树一千棵”的群众性活动。去年,华沙和其他城市居民在为庆祝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而举行的活动中种了一千一百万棵树和灌木。
按照生老病枯的规律,华沙园林专家和工人定期淘汰那些老化、枯萎的花种和草籽,逐步更新花坛和草坪,以提高质量。
一月初华沙下了几场雪,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十多度,但是大街两旁的草坪仍呈现绿色。“这是什么道理?”我们请教了一位波兰园林工人。他说:“所有草都要枯黄的,但是由于它们的生长期和抗寒能力千差万别,枯黄期也就有早有晚。这里的园丁将七种不同枯黄期的草混合地栽上,就避免了草坪枯黄。因此人们看到:即使在严冬腊月草坪仍然郁郁葱葱。”
“请勿随手摘花”,“禁止践踏草坪”——这两块醒目的小木牌现在在华沙已经消失,爱护花木,蔚然成风。
现在,华沙居民住宅的阳台上尽是五彩缤纷、奇异多姿的鲜花。清晨,早起的老年人和上学前的小孩子围着花盆团团转,他们有的浇水,有的松土整修。傍晚,下班后的年轻夫妇在房前屋后的草坪上推割草机或在花坛旁劳动。每年春秋两季的植树日,全家老少一齐出动搞绿化。十分明显,华沙绿化的成绩是与华沙人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