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发展生产必须大抓教育——访太原钢铁公司党委书记王景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20
第3版()
专栏:

发展生产必须大抓教育
——访太原钢铁公司党委书记王景生
最近,记者到太原钢铁公司采访的时候,欣喜地看到,这里不仅又重现了五十年代初广大职工热心学技术、学文化、学管理的那种兴旺景象,而且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公司办起了脱产的、半脱产的和业余的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八百四十一个,设有炼钢、轧钢、机械、电气、数理、外语和企业管理等五十五个专业,参加学习的人数四万零四百多人,占全公司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一。
太钢的职工文化技术学习为什么能开展得这样生气勃勃,他们是怎么搞起来的,有哪些好的经验和体会?我带着这些问题,访问了太原钢铁公司党委书记王景生同志。
王景生同志在回答我的问题之前,首先谈了他出国考察的体会。一九七八年五月,王景生同志作为中国钢铁工业代表团成员,访问了英、法、西德、奥地利、瑞士、荷兰等西欧六国,参观考察了一百一十多家工厂和研究机构。他耳闻目睹,这些国家的厂矿企业,把对职工的文化和技术教育花的钱,当作很重要的生产投资;把开发人才资源,当作发展经济的核心问题。他们参观过的许多工厂,都有一套完整的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的制度,都有设备完善的培训中心和研究中心。这些企业,对职工的文化技术学习十分重视,要求非常严格。他们招收的工人,一般都是高中毕业生,进厂后还要经过严格的技术专业训练,考试合格才能进入工作岗位。在职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学习新技术、熟悉新问题。工厂中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很高,各个岗位的负责人都是有关方面的专家,精通业务。
看人家,比自己,太钢是个什么状况呢?在全公司近五万名职工中,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包括初中)的就占百分之八十,技术等级在二级以下的有百分之四十二。全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四点五。在全公司的厂处级干部中,大中专毕业生仅占百分之三十一。职工队伍的这种状况,与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很不适应的。一九六六年,国家花了很大一笔外汇,为太钢引进一套新的冷轧机。刚进厂的新工人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就上岗位,结果,有些设备虽已投产七、八年,仍不能正常生产;没有投产的设备,成了投产设备的备品库,短什么就往下拆什么,这样,设备损坏了,技术也没有掌握。诸如此类的事例,绝不是个别的。
“国外的经验,自己的实践,都生动地说明了一个真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搞四化没有人才是不行的。”王景生同志用这句话概括自己出国考察后在认识上的新变化。他认为抓职工的文化和技术培训,这件事再不能等了,再不能犹豫了,看不到这一点,不赶快抓,不抓紧,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王景生同志正是带着这种紧迫感从国外回到太钢来的。他回厂后,就向党委一班人,向广大干部和工人群众宣传自己的体会。他找政治部副主任李泽行同志谈话,让他抓职工文化技术教育。在他的倡导下,太钢于一九七八年底,就办起了六个脱产的外语训练班,五个大专班,并建立了一个有权威的、能够担当起全公司培训任务的专门机构——技术培训部。技术培训部主任由公司党委常委、副总工程师担任。技术培训部直属公司党委和经理领导,同公司的政治部、生产指挥部平行,它既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公司职工的技术、文化、管理等培训工作,又负责全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的技术考核,并对他们的技术晋级提出意见。公司下属各厂矿都设立了技术培训科,各工段都成立了业余技术培训组,设兼职培训员。在全公司已配备的一百六十名专职培训干部中,学有专长的技术人员占近百分之四十。这样,就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培训系统。
一个生产任务十分繁重的大型企业,怎样处理好生产与职工文化、技术全员培训的关系呢?王景生同志说:“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兼顾当前和长远的培训方针。”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去年上半年,他们针对由于林彪、“四人帮”长期干扰破坏造成的生产岗位无规程可执行,操作工人有规程不执行和不懂得规程的混乱状况,首先抓了严格按规程办事这个重要环节。全公司用了三个月时间,动员百分之八十五的职工参加,进行了一次生产工艺、安全操作、设备维护使用等三大规程全员培训。通过培训,修订规程八百五十五种,新订规程五百二十八种。在三大规程培训的基础上,他们又广泛开展了以八级技术等级应知应会为内容的专业技术培训,进一步解决操作水平低的问题。这次专业技术培训参加学习的职工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他们坚持业余为主。业余培训是职工全员培训的主要形式,重点解决生产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问题;脱产专业培训则是重点解决提高问题。目前,全公司参加脱产专业培训的有两千多人,其余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业余培训。
“你们这么大规模的技术文化培训,教员、教材和教室是怎么解决的呢?”王景生同志说,办法是教员靠“兼”,教材靠“编”,教室靠“挤”。现在,太钢公司和厂矿两级培训机构共有教员一千一百二十九人,其中兼职教师占百分之九十四。他们坚持从太钢的生产实际和四化需要出发,发动兼职教员和工人群众相结合,共编写出各种教材四百五十四种,一千二百四十一万多字;从办公室、会议室、招待所、工房等处挤出教室六百七十九间,基本上满足了培训工作的需要。
王景生同志告诉记者,太钢抓职工全员培训才短短一年,已经看出了可喜的变化。过去因操作技术不过关,九年来一直开不起来的第七轧钢厂不锈钢生产线,现在全部开起来了;二钢厂八年来合格率一直很低的转炉硅钢这个重点产品,由于工人操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在质量也上来了。去年全公司八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面创历史最好水平。生铁合格率由一九七八年的全国同行业第八名,跃入第一名。今年一、二月份,主要产品的质量又比去年提高,品种也有增加。
本报记者 尚代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