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种植习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21
第2版()
专栏:建议

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种植习惯
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一般都有当地的传统作物和种植习惯。那些传统作物又往往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我们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难免会招来新的麻烦。近几年来,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大力推广种植冬小麦,压缩青稞的种植面积就是一例。
青稞和蚕豆、豌豆是藏族同胞的传统作物,一般产量较低,亩产二三百斤。后来有关部门发现,西藏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很适宜于冬小麦的生长。据统计,一九七二年,全自治区播种的冬小麦还只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三点五七,到一九七八年已发展到百分之二十三点三七。大量推广种植冬小麦的结果,粮食产量确实大幅度上去了,这是很大的成绩,但也产生了新的矛盾:
首先,是影响了西藏群众的生活习惯。糌粑(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面)是藏族群众的传统主食。藏族群众往往一次就炒很多青稞,吃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西藏地广人稀,藏族群众上工路远,他们一般中午不回家吃饭。糌粑携带方便,吃用简单,到地里劳动或上山放牧,用“唐古”装上,吃时用冷、开水一和即可进餐。而冬小麦磨成面还得做成馒头、面条,这种面食一则藏族群众不习惯吃;二则加工费事费工;三则燃料不好解决。
其次,影响土地的肥力。藏族群众过去有青稞和豆类轮流倒茬种植的习惯。豆类产量低,但种植豆类的土地可以留下大量根瘤菌,搞青稞、豆类轮流倒茬种植,既种地又养地。如果只种冬小麦,肥料跟不上,土地得不到轮作休息,势必造成土地的贫瘠。
第三,影响副食品原料的来源和牲口饲料的供应。过去西藏种植不少蚕豆和豌豆,藏族群众拿一部分和着青稞磨成糌粑,这样糌粑更香;拿一部分做牲口饲料。此外,在副食中藏族群众喜欢吃粉条,过去是靠内地运进去。蚕豆、豌豆是做粉条、豆粉的原料。为了减少运输压力,满足藏族群众的要求,西藏各地先后修建了粉条厂。这几年推广种植冬小麦,蚕豆、豌豆种得更少,收不上原料,年产几十万斤粉条的拉萨市粉条厂今年不得不停产。粮食部门供应牲口的饲料,有一部分也改供应冬小麦。冬小麦价钱高,据说骡马吃了还要拉稀,群众对此也有意见。
总起来说,冬小麦在西藏是属于高产作物,适当推广种植,增产粮食,这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推广得过急,就会影响藏族群众的生活。发展农业,要从实际出发。特别是象西藏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要注意这一点,种什么,种多少,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
罗茂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