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对冶金工业现代化的一点认识和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21
第3版()
专栏:

对冶金工业现代化的一点认识和建议
周传典
编者按:中央去年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题目,是一个关系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走什么样道路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已开始引起不少同志的重视,他们埋头作调查,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想把它弄清楚。这里发表的冶金工业部科技办公室副主任周传典同志写的一篇材料,就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足以启发思想。这篇材料有情况,有过程,有分析,有判断,有建议,没有空话和套话。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值得学习的。
我国要实现冶金工业现代化,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冶金工业现代化。这个问题不清楚,我们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干起来就可能有盲目性。
自从周总理在四届人大提出四个现代化以后,冶金工业部门有些同志,就开始认真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但那时“四人帮”闭关锁国,我们无从了解国外情况,只能从外文期刊上看到一点零星消息,支离破碎,形成不了完整的概念。打倒“四人帮”后,请进来,派出去,接触国外渐多,了解的情况一天天多起来。
我对冶金工业现代化的认识,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渐有进步,但很肤浅。第一阶段,知之不多,时在一九七五年。第二阶段,听了大量出国考察报告,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时在一九七八年。第三阶段,到美国、西德和日本参观之后,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时在一九七九年。
一、一九七五年的认识
一九七五年讨论加快发展钢铁工业问题,我曾经根据自己的一点国外钢铁工业的知识和对我国具体情况的了解,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点是关于新厂建设问题。
从一九五三年开始改造鞍钢到一九七○年,我国钢铁工厂建设基本上没有越出苏联设计的范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苏联引进的技术,我们消化了,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很好的水平。但是,新建的武钢、包钢等厂的技术装备,大都是照抄鞍钢的,十几年没有提高。
一九七○年攀钢投产,它是冲破苏联设计框框的一个好典型,为钢铁工业现代化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它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有的是我国的独创,有的是学习外国的。如矿山设备首先使用潜孔钻,大电机车从六十吨提到一百吨;焦炉从四立米提到五点五立米;烧结机从七十五平米提到一百三十平米;转炉从当时首钢的三十吨提到一百二十吨;还采用大型堆取煤机,液力偶合风机,五百吨脱锭吊车,轨梁轧机的供电应用可控硅等。这些都是国内自己设计制造的大型设备,只有极个别的我们不能制造,如大型制氧机和鼓风机,从国外引进。生产实践证明攀钢的尝试是成功的。这些东西有强大的生命力,掌握较快,维修容易。总结这些经验,不断提高,再加上部分引进我们不能制造的国外装备,使之成龙配套,就可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新一代钢铁联合企业。
第二点是关于老厂改造挖潜问题。
我们二十多年来逐步建设起来的老厂,有很大的潜力,建议组织具有一定经验的三结合技术队伍,研究如何发挥现有设备能力的问题。这种能力什么时候达到?要解决哪些矛盾?首先,要组织地质、科研、设计、施工、安装和生产等有关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各个钢铁基地的规划,彻底改变各管一段“单打一”现象;要深入基地共同摸清这些基地的关键所在,不怕暴露矛盾,要一个厂一个厂地落实,认真执行规划。真正形成完整的而不是局部的、实际的而不是名义的综合生产能力。
今天看来,两条建议的基本点还是对的。但有两个缺点:一是新建厂只注重采用国内先进技术,没有注意采用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二是改造老厂只谈到填空补齐,形成综合生产能力,没有谈到技术改造,这样会使老厂永远居于技术落后地位。
二、一九七八年的认识
从一九七七年下半年起,许多出国考察报告使我耳目一新。一九七八年我把这些新资料搜集起来,概括成六个方面,当成冶金工业现代化的标志。
第一,设备大型化。例如,电铲国外十九立米,国内四立米;运矿石汽车国外常用的是一百至一百五十吨,国内八吨;烧结机国外五百至六百平米,国内一百三十平米;高炉国外五千立米,国内二千五百立米;转炉国外四百吨,国内一百五十吨;初轧机国外一千五百毫米,国内一千一百五十毫米;热轧带钢机国外三千零五十毫米,国内一千七百毫米。日本搞大型化,把一千立米高炉当作小高炉废弃。
第二,操作自动化、连续化。日本新建钢铁厂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和管理。例如转炉采用计算机控制,在控制室按电钮,钢就炼出来了,还把钢的分析结果打印出来。
第三,生产效率高。国外露天矿一次爆破,可以生产三百万吨矿石;国外一台烧结机日产二万吨,国内只三千吨;国外一座高炉日产一万二千吨,国内不到四千吨;国外一套带钢热连轧机年产六百万吨,鞍钢半连轧机才一百万吨;线材轧机国外轧制速度已达每秒七十六米,国内才每秒二十五米。
第四,能源消耗低。日本全国平均每吨钢消耗零点八吨标准煤,我国最好的指标为鞍钢的一点一至一点二吨。钢的成材率日本普通钢为百分之八十七点二,我国才百分之七十至七十五。
第五,钢铁质量好。国产汽车轴承只能跑十万公里,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国内航空轴承则为英国的七分之一;高速工具钢钻头,我们的三个只顶英国的一个。
第六,环境污染少。
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觉察到:第一,我在一九七五年提出的建议不够格,不能实现上述标准。第二,要达到上述的水平,不是本世纪所能办到的,因为这需要很大的物力财力,我们负担不起。外国人给我们提出许多建议,要价都太高。要建设全部引进设备的新厂,象宝山钢厂那样,花钱很多。要改造象首钢那样的老厂,也花钱太多。象这样的现代化,我们搞不起。
三、一九七九年的认识
一九七九年四月到七月,我到西德、美国和日本去。我提出,七十年代建设的新厂要看,过去建设的老厂也要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把我的新认识推翻了。原来我总结的六条,只代表日本,并不代表西德、美国。
美国、西德是现代化的东西和古老的东西并存。西德有一个铁合金厂仍用铅室法生产,我国早已不用了。他们为什么还用呢?原来这个厂有副产的氮气,在铅室法生产中可以利用。车间工程师告诉我们,建设新的要花钱,氮气还要放空,算来不经济。冶炼钛金属的一个重要工序是氯化,竖炉法氯化我国已不用了,而美国最大的钛公司还在继续用,比我们的钛厂还差。单机架轧板机用人工传送轧制板材,我国已很少使用,而美国一些特殊钢厂和钛厂还在使用。年产一万二千吨海绵钛的钛公司是美国喷气飞机、卫星用钛板的主要供应厂家,就是用这种落后工艺轧制钛板的。我看西德克虏伯钢铁厂的高炉主体装备,和首钢新建的二号高炉相比,并不先进。
美国、西德冶金工厂是各个不同时期建设起来的,各个年代都有。大多数是五十、六十年代的,七十年代的是少数,三十、四十年代的还占相当比重。从这些五十年代以前建设的工厂看,其主体设备和我们大致相当或差不多。我们差在哪里呢?一个是他们在老设备上安装了新的计量和监测仪表以及控制设施,能够精确地测定各种工艺参数。有了这种手段,使他们的操作跨过了单凭工人经验操作的阶段,进入了科学阶段。我们转炉炼钢,吹炼时用多少氧,吹炼多长时间,没有准数。谁的经验多,谁就炼得快。西德现在还不用副枪和计算机动态控制炼钢。他们认为根据现在的水平,用计算机动态控制还不经济。他们靠多种监测仪表把炼各种钢的记录参数用计算机加以处理,编制成吹炼曲线,工人就按照这个曲线操作,据说命中率可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接近上海宝钢的保证指标。另一个是,在烧结、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之间,插进了一些新技术、新装备,如球团、连铸、炉外脱硫、炉外精炼、轧制精尖材料的轧机等,特别是增加了质量控制设备,同时,在一个工序内部,他们也采用一些新技术,如高炉大修时,采用无料钟炉顶、超高压设备、外燃式热风炉。
美国和西德,对旧设备不轻易毁掉,只是在很不经济时才改为新的;但改造时也是采取逐步更新的办法。我们知道,平炉同转炉比较,能耗太大,但是西德、美国已经改了二十年,到一九七八年还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平炉在继续生产。据了解,日本改得快,已经不用平炉,这和他们的能源全部依靠进口有关。苏联和美国、西欧、日本还有一个不同点,即苏联需要大量新建炼钢能力,所以不愿轻易毁掉现有设备,这和我们的情况相似;而美、日、西欧的生产能力只发挥百分之五十至六十,设备闲置很多。
总之,美国、西德对旧有冶金设备更新的依据,首先看经济效果和产品质量;其次看能源条件;再是投资能力。
对新设备、新工艺的技术政策,外国以是否经济为标准。例如美国、西德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应该说是先进的了,已普遍采用,钢铁工业在高连轧机上也已采用。在转炉、高炉、烧结机、焦炉上,则用来处理数据,还没有象在轧机上那样用来控制操作。我参观了近二十个厂,只在美国钛公司看到一台计算机用来控制真空焊接。他们回答很简单,因为在线控制计算机的投资和维护费用太大,不经济。日本人为什么采用在线控制计算机,我认为这是和他们设备大型化相联系的。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美国、西德冶金工业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和六个水平的现代化不同。所以我把冶金工业现代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日本式的现代化,就是六大水平的现代化;一种是美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对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装上新仪表和新控制系统,并采用一些新设备、新技术,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前一种现代化的标志是六大水平,后一种现代化的标志是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有竞争能力。两种类型的现代化,我们都要学。从我们的国情出发,从我们的冶金工业基础出发,我看重点应该是学习美国式的现代化。因为投资不大,见效很快。从一些简单材料分析,苏联大概也是这样干的。
四、我们应该怎么办
如何实现冶金工业现代化,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关于消化引进设备。
要下大功夫消化引进的新设备,把我们自己的队伍组织起来。现在生产安装队伍有了,设备消化研制队伍还没有。冶金系统职工号称三百万,技术人员有十七万之多。但是,很多人闲着没事干,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如包钢设计院一千二百人,就没有什么任务。要择其精华,组织一支消化研制队伍,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研究所,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先照学人家的,后创造自己的。对进口设备和技术,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研究,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分析。哪些是我们自己能够制造的,例如烧结机、高炉、转炉、焦炉的主体设备,我们完全可以自制。但是有些精密部分,我们还得按国外的研究制造。哪些是我们自己不能制造的,例如风机、制氧机、高速轧机等,我们大部分不能自制。
第二,关于新建企业。
新建企业的设备要立足于国内,要总结和学习攀钢建设的经验,并加以提高。要自己设计和消化研制并重,再加上部分引进国外装备,使之成龙配套,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新一代钢铁联合企业。必须尽可能减少引进设备,以节约建设投资,并不断增强自己的制造能力。
建议成立新建企业咨询委员会,负责审查新建企业的规划设计,在注意先进水平的前提下,提出哪些要国内制造、哪些从国外引进的具体建议,供领导机关决策。
第三,关于重点企业的现代化。
在现有企业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对现有设备不应毁弃。例如一千立米高炉不必毁掉。有些设备可以毁掉,用新工艺来代替它,但也要量力而行,逐步更换。如平炉改转炉有明显的经济效果,但一次投资太大,不易做到。如前所说,西德、美国改了许多年,一九七八年还有平炉继续生产。苏联的平炉基本上没有拆除。
过去,我们只重视冶金主体设备,忽视仪器、仪表、计量、控制设施,这是我们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今后应该大大加强。作为战略措施,冶金部要建设冶金专用仪器、仪表、计量、控制设备制造厂以及相应的研究部门。各企业要下决心实现生产工艺科学化,彻底改变过去忽视计量、计器、电气工作的倾向,那种单凭经验操作的老办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现有企业落后的另一个原因,是科研工作注意新材料多,注意新工艺少。因此,在工艺上很多还是五十年代的老东西。六七十年代的新工艺,国内开始研究也不晚,但在生产上实现的不多。如球团工艺、连铸工艺、铁水预处理工艺、炉外精炼工艺、快速轧制工艺等等。我们投入的人力不足,又舍不得花钱,凑凑合合,走不出实验室,走不出小生产,实现不了工业化。另外,应该肯定,各个企业在现有工艺的改革上取得很大成果。如烧结工艺、炼铁工艺、平炉工艺、初轧开坯工艺等,使许多老设备比较充分地发挥了能力。今后应该在大修期间,在投资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国内外的一些新技术。建议把设计院的力量组织起来,或者指定一至二个设计院不做新厂设计,专门从事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设计,切切实实把这项工作抓起来。
第四,关于现有企业的挖潜。
现有企业的潜力还很大,要从技术改造入手,大力挖潜。运用各个专业的专家队伍,研究发挥现有设备的能力问题,一九七五年就提出来了,时至今日还没有很好组织起来。现在,基建司只管新建,生产司只管当前生产,没有人统管这门“边缘学科”。应该把设计、生产、科研的力量组织起来,逐个企业进行研究。我认为现有企业经过配套改造,钢铁产量逐步提高是可能的。
第五,关于地方小钢铁厂的现代化。
国外冶金工业总的趋势是大型化,二百万吨左右的钢厂逐渐淘汰。但是,并不是小型的都淘汰了,而是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的生产流程。为了减少运输,满足当地需要,小厂就生产大厂不能生产的各种民用产品。在美国、西欧、日本,中小型钢铁厂具有很大的生命力。生产流程是矿石——直接还原——电炉——连铸——轧钢,值得我们重视。这些中小钢厂因为采取先进的生产流程,和同样规模的采取普通流程的厂比较,可以节约投资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另一个优点是没有焦炭污染的问题。生产成本几乎可与大钢厂媲美。
第六,要积极地培养科技力量。
努力发展科技队伍,提高整个冶金工人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这是实现冶金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美国、西德各级管理人员精通技术业务,岗位工人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高,这是他们生产先进的主要原因之一。西德培养技术工人所下的力量值得借鉴。工人一般在中学毕业后,先上二年技术学校,再到工厂实习一年,然后考核其成绩,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他们的技术工人一般具有中专水平,因为他们的教师队伍强,教学水平高,实习条件也好,实际上高于我国的中专水平。应该下决心抓科技力量培训工作,这是百年大计。我们工厂人多,可以抽出一部分分期训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