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气候和人类的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24
第4版()
专栏:

气候和人类的关系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家诚
气候影响人类,人类也影响气候,两者统称“气候和人类的关系”。这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当前和长远的生产建设都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课题。
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些科学家认为,二十世纪迄今最大的饥荒是孟加拉地区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的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饿死了三、四百万人。一九六八——一九七三年非洲撒哈拉——苏丹地区的连续干旱,也是一次触目惊心的灾害,使乍得、尼日尔和埃塞俄比亚损失牲口百分之七十到九十。仅埃塞俄比亚的沃洛省,就饿死二十万人。
世界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气候——社会工作组,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会议中,认为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是层层深入的。由直接的自然现象一步步扩大到整个社会机构,一共分为五个层次。所谓“零层次”指的是气候本身的变化;“第一层次”开始,影响就已进入人类社会。在“第二层次”中还只限于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方面;“第三层次”则已包括人类社会对影响的反应,如改进农业措施,建设水利工程等;“第四层次”则已进入上层建筑领域,包括政策、立法和国际协作计划等。高层次的影响一般是低层次影响扩大的结果。在越高的层次则可能作出越有力的反应。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往往可以通过社会的作用放大或缩小,并且可以产生次影响或连锁性影响。还是举孟加拉地区的大饥荒这个例子,当时只需要求援六十万吨小麦即可解燃眉之急,但由于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占领了缅甸,断绝了粮路。经济学家森分析了粮食价格与战争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时指出:由于投机倒把而引起的粮食价格混乱,妨碍了合理使用粮食。粮价、工资和就业率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也是助长灾害的重要原因。
灾害性气候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着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破坏的性质和程度。短时期的旱、涝、冷害等极端情况,虽然会造成一时的严重损失,但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改变不大,因此相应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生产技术也不需要作重大的改变。而在某种气候条件的长期作用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它会使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以及生产技术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我们要区别这两种影响的性质,作出不同反应。
气候的影响还反映在工程建设、航海、航空、宇宙航行、军事活动以及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各种专门性的气候学科,如航海气候学、建筑气候学、医疗气候学等等。它们为各行各业如何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克服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农业用地已占世界全部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加上日益扩大的城市和工业用地,这个比例就更大了。
人类大规模地改变地表面貌,会给气候带来什么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森林是地面的重要生物保护层,它对地面的水分、热量的保存和交换,作用很大。据有关资料介绍,五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座一百万立方米的水库。在干旱地区的护田林带能使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提高百分之十到十五,土壤含水量增加二十二到二十七毫米。大量开垦使森林面积日益缩小,造成气候条件恶化。当前世界森林覆被率平均为百分之二十二,我国仅为百分之十二点七。据历史记载,黄土高原曾是林茂草丰的好地方,但大量移民开荒,使那里至今成了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人类对于草原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小麦涨价,促使美国中部各州的草原被开为麦田,结果风吹沙起,形成遮天蔽日的黑风暴,使数百万亩新开土地尽成沙荒。苏联在本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在哈萨克斯坦一带开荒,大面积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当前世界气候干旱区共有四千八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三分之一左右。在干旱区,草原遭受大量破坏,面临沙漠化的威胁。有些地区虽不完全属于干旱地区,但由于土地利用不当,自然条件正在恶化。以具有先进农业技术的美国为例,估计有一半以上耕地已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降低了抗御灾害的能力。我国的沙漠和沙丘面积达十五亿亩,与全国耕地面积相接近。我们必须大力制止乱砍森林、乱垦草场,还要下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播种牧草,兴修水利等,否则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三北地区绿色长城的计划,为改善三北广大地区的气候条件,促使经济全面发展,以造福于人民,展示了光辉的前景。
建设水利工程对于开发气候资源、防御旱涝等气候灾害有重要作用。本世纪以来,世界上的水利工程,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工程在改善气候条件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型水库对气候的影响与天然湖泊相似,叫“湖泊效应”。由于水库中水体的热容量大,使库区的温度变化小,平均温度比周围地区高。目前全球灌溉面积已占大陆总面积的百分之一点五。值得注意的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土地上的大面积灌溉,将使土壤热容量和蒸发量显著上升。目前由于灌溉等人为原因,大陆上的水汽增加了百分之二至三,估计到本世纪末还可比现在增加两倍。
水利工程并非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正在拟议中的我国南水北调计划,是一项振奋人心的宏伟工程,它将影响我国广大地区的土壤、水文、地质、气候和生态系统。为使该工程发挥最大效用,避免不利影响,就必须开展各有关学科的综合调查研究,并进行一些必要的试验研究工作。
大气污染是工业高速度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大量具有各种化学性质的气体或烟尘进入大气,改变着大气的化学成分。一九五二年伦敦烟雾事件,造成四千人死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为了减轻污染,不少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有些措施不能治本,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嫁祸于人。如修建高烟囱能减少当地污染,却影响了更广阔的地区。烟囱中排出的二氧化硫和氮化合物,能飘到几千公里之外,形成酸雨,伤害作物、森林,破坏土壤,杀死鱼类和其他生物。现在,在大洋中心、南极和珠峰地区都发现了污染,喷气飞机和火箭把污染物带到了大气平流层和更高的层次。大气污染,不仅有害于人的健康,影响生产建设,而且迟早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对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根据观测资料,从上世纪开始,大气中二氧化碳在持续地增加,一九六○年到一九七一年十一年中增加将近百分之十。估计到下世纪中叶初期,可能增加一倍。据此,许多科学家通过气候模式计算,到那时可能使温度升高一度至三度,极地增温可达十度左右。因此有人推断那时的情况:极锋北移,中纬度干旱,极地冰雪融化使海水上升,各大陆的沿海城市和广大农村成为泽国等等。这个推断是否准确,还要看今后二氧化碳增加的趋势及其对气温影响的实际情况而定。
总之,气候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自然资源,但必须在正确使用它时才能变为财富。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带来损失。我们要加强气候科学的研究,使它更好地为我国四个现代化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