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人心向革命 百川归大海——简评长篇小说《秦川儿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3-26
第5版()
专栏:新花赞

人心向革命 百川归大海
——简评长篇小说《秦川儿女》
陈深
一部文艺作品的功过,最终要由实践检验,由群众评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刘波泳同志的长篇小说《秦川儿女》,由于写了刘志丹烈士的有关革命活动,受“利用小说反党”冤案株连,一九六四年未得问世便被扼杀。十六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有幸读到它,不能不说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歌颂我党光荣革命斗争史的好作品。
《秦川儿女》是以一九二八年春夏之交党所领导的渭华起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有生活的原型。许多重要的斗争场面,都有史实的依据。但是,作家并没有被历史事实所束缚,而是在此基础上,本着“大实小虚”的原则,进行艰苦的艺术概括,从而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关中农村阶级斗争的状况,从更深远的历史渊源上,表现了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发生及其最后胜利的必然性。
作品的主人公秦柏生从登上人生舞台起,走的仍然是他父亲所走的那条路,拉长工,打短工,为一家的生计奔波不息。希望在哪里?第五章“雪里炭”是含有深意的。一个雪天,秦柏生到县城卖炭,被地下党员田月轩买下。现象上,这是秦柏生给田月轩雪里送炭;实质上,是党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百姓雪里送炭!人们从这里,首先是秦柏生从这里看到了希望,并从此走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
《秦川儿女》的艺术描写使我们深信,秦柏生非走上这条道路不可。历史发展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党所领导的革命已经发生了,这是他能够投身革命的历史原因。他的性格,是一直处在热烈的追求和不懈的奋斗之中。以他参加部队为转折,此前,党对他的影响毕竟是初步的,而他肩上家庭生活的担子又是沉重的,所以他的追求和奋斗,其主要内容不过是寻求个人、家庭出路的一种自发行为。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秦柏生从部队回到家乡,则是自觉地为整个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而奋斗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质朴的农民,先进的战士在他身上是和谐统一的。作品除紧紧把握住人物的阶级地位、生活遭遇、党的教育对其性格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之外,还十分注意这样两方面的描写:一是他赖以成长的群众土壤。二是革命斗争实践对他成长的意义。作家笔下的秦柏生,正是一个善于从斗争中学会斗争的性格。他经常从正面总结胜利的经验,探索前进的方向,完善斗争的策略;也及时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甚至在极端的困境中,因势利导地打开胜利的局面。我以为,作家对这个形象的塑造,虽不无可进一步斟酌的地方,但应该说是成功的。读完作品,我好象感觉他是从深深的历史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是踩着先辈的足迹,和着同辈革命者的步伐走到我们面前的。
马老哥走向革命道路,要比秦柏生曲折得多。这是个草莽英雄式的人物。他出身贫困,没有什么固定的职业,富于革命性。要造反,在这一点上他和秦柏生有共同的语言。但如何造反,却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在他看来,造反就是天下为王,四海为家,情愿咋闹就咋闹。只能他管人,不能人管他。但是,他“东打一耙子,西捞一勺子”,走南闯北闹了两年半,结果于社会无益,个人吃苦头不少。这时他才服了秦柏生,回来参加了他所领导的秦川赤卫队。作品前几章对这个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有棱角,有个性,但对他参加革命队伍后的描写,却缺乏笔力。尤其可惜的,作品中间近七十万字的篇幅里,这个人物一次也未露面。我读作品时常想:马老哥到哪里去了?他的命运怎么样?文艺作品中的重要的人物,是不应该让他长期离开活动舞台,而且中间又不加以照应的。人物从读者的视线和记忆里消失太久,就会变得陌生,削弱人们对他命运的关注,影响到主题更深刻的表现。
中医方仲吾走向革命的道路是独特的,既不同于秦柏生,也不同于马老哥。这个人物在作品情节的链条上,或许并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从挖掘主题的角度考虑,却是个有份量的人物,也是作品中写得很有个性的人物。他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教人,以先人、圣贤划定的框框律己,这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刚直、正派,爱憎分明,富于同情心,比较接近、关心下层劳动人民。由于前者,这就决定了他在复杂的阶级斗争面前,往往显得迂腐、轻信,做错事,吃苦头;由于后者,使他容易接受党的影响,在斗争中逐步洗涤精神上的污垢,最终坚定地走上革命的道路。作品正是在方仲吾性格这两个侧面的矛盾、斗争和发展的紧紧把握之中,令人信服地完成了形象的塑造。作品细腻地描绘了这个人物如何摆脱封建观念的因袭重担而走入革命行列的过程。象他在党的领导人刘明达面前急于开口而又羞于开口,既想明言而又怯于明言的要求入党的微妙、曲折的表达方式,象他不是以年月,而是以天来计算党龄的独特行为,是那样清晰地表现了人物对党的深切感情。他入党后那种幸福感、自豪感充溢于字里行间!
秦柏生、马老哥、方仲吾就是这样从各自的道路上向革命走来,还有更多不同出身、不同经历、不同命运的人们,也通过各自不同的道路向革命汇聚,终于形成一股不可阻遏的革命洪流。这部作品所写的,只不过是秦川儿女的一段斗争史,但我们却可以把它看做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儿女,在党领导下争取翻身解放斗争的一个侧影。
作品对关中农村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的描绘相当逼真,语言有一种朴素美。经过严格选择的方言土语,增加了文字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腾挪跌宕的故事,颇能吸引读者。作品前一部分较为紧凑,但整个看来有些松弛枝蔓。假如能在艺术结构和剪裁上作进一步的努力,定会产生更强的艺术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