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冯雪峰的《鲁迅的文学道路》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02
第5版()
专栏:

冯雪峰的《鲁迅的文学道路》读后
陈早春
冯雪峰同志是了解鲁迅的“通人”(许广平:《欣慰的纪念》),研究鲁迅的权威。最近,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他的《鲁迅的文学道路》,内收作者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五六年有关鲁迅的论文二十九篇。
集中的第一篇《革命与智识阶级》,写于一九二八年革命文学论争高潮中。那时,创造社、太阳社错误地把鲁迅当作推行革命文学运动的阻力,批判他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在革命文学阵营内部造成了混乱。正是在这个时候,冯雪峰以挥戈挽日的笔势,不同凡响地为鲁迅辩护,说他在知识阶级中,“做工做得最好”,革命应该团结他;同时又尖锐地批评了创造社的“狭小的团体主义”。这对澄清当时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一些混乱情况是起过重要作用的。
三十年代,在文艺界甚至在我们党内,一些做文艺工作的同志,并没有完全端正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冯雪峰同志却是对鲁迅持比较正确态度的一人。一九三六年,他在《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一文中说:“在中国,鲁迅作为一个艺术家是伟大的存在……但作为一个思想家及社会批评家的地位,在中国,在鲁迅自己,却比艺术家的地位伟大得多。”一九三七年,他在《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中又说,鲁迅“是中国战斗的知识青年和文艺青年的马首,有了他,中国现代的文学者就有了自己的战斗目标和旗帜。”这些论述,肯定了鲁迅的历史地位和现代文学中的鲁迅方向。冯雪峰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对鲁迅作出了这样的认识和评价,这是难能可贵的。
解放后,冯雪峰写了不少有关鲁迅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着重研究了鲁迅的思想发展。他明确地指出:“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及其最后的到达,可以作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有力的旁证之一,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胜利的旁证之一,尤其可以作为毛泽东思想必然要胜利的旁证之一。”他在这种广阔视野中所从事的研究,是富有丰富的政治思想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斗争作用的;同时,也由于有了这样广阔的视野,便能够从中国革命发展的轨迹中去探寻鲁迅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既勾勒得清楚,也把握得较为准确。
冯雪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鲁迅的思想分为前后期,他论证了鲁迅是“从进化论跃进到马克思主义,从革命的小资产阶级跃进到无产阶级,从一般进步的唯物论跃进到革命的、历史辩证的唯物论。”这就既着眼于世界观,也着眼于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较前人的论断要全面些。他不仅分析了鲁迅思想“跃进”的质变情况,也论述了鲁迅思想在不同时期的量变过程,具体论述了各个时期的各个阶段。既严格地区分了鲁迅思想发展的前后期,又把鲁迅的思想和创作财富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读者。他既坚持了无产阶级立场,也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
鲁迅的思想是以中国革命的方向为其发展方向的,但它又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有时革命正向前发展和深入,而鲁迅却又陷于苦闷、彷徨,经历着自己迂回曲折的道路。如何对此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鲁迅思想研究中的难题。冯雪峰深入地研究了这些难题,作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只要看看这个集子中的《鲁迅生平及其思想发展的梗概》和《论〈野草〉》两篇,对鲁迅在辛亥革命后和“五四”退潮时两次迂回的分析,就不能不惊服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娴熟,和那烛微发隐的敏锐眼光。
冯雪峰在解放后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有不少是评论鲁迅代表作的,特别是那些思想内容丰富而却不易把握的作品,如《阿Q正传》、《野草》等。《论〈野草〉》,从诗的形象和意境的分析入手,紧密地联系时代环境和作者的阶级立场、世界观及其发展情况,既解释了各篇的思想意义,又论述了总的倾向,既高屋建瓴,又洞烛幽微。整个分析,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又如阿Q,这是世界文苑中一个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典型。冯雪峰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解放之后就曾写过两篇长文章,深刻地指出过阿Q主义的产生史是“奴隶的被压迫史”、“中华民族的被征服史”,揭示了阿Q典型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后来,他又力图用阶级分析方法贯穿到阿Q典型的分析中去。
总的来看,这个集子中的文章,遵循着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科学评价,论证了鲁迅作为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崇高地位,强调了鲁迅与民族、人民及其革命的命运是“血淋淋地相结合着的”,强调了他那爱憎分明、“睁眼正视”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他也没有把鲁迅当作革命神,象后来林彪、“四人帮”所作的那样。在他的笔下,鲁迅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一个伟大的人。
由于作者是鲁迅晚年的战友和学生,对鲁迅的生平、思想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他的一些论点往往相当精辟、深刻,道人之所未道。他的论文,又往往能抓住鲁迅精神,融会贯通,尽管文字较为艰涩,但要言不烦,一语破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