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集体养猪的出路何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06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集体养猪的出路何在?
最近我们对江西省农村养猪情况作了一些了解。所到之处,看到由于落实了政策,社员家庭养猪一般都恢复和发展较快。但是,社队的集体猪场情况却很不景气。许多集体猪场养的母猪,生下的仔猪成活率低;养的肉猪,养了两、三年重量还达不到向国家交售的标准;绝大多数集体猪场年年亏本,成了社队的一个沉重“包袱”。许多生产队不愿再背这个“包袱”,干脆来个散场。
例如,彭泽县原来百分之七十的生产队有集体猪场,现在只剩下百分之二十五的生产队还维持着集体养猪,总头数也只有五千五百头,只抵得上全县社员家庭养猪总数十六万多头的一个零头。婺源县原来集体猪场有一千三百多个,到去年九月底统计剩下不到五百个了。其他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社队集体猪场为什么办不好?怎样才能办好?许多干部、社员向我们反映:办不好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把猪场经营的好坏与饲养人员的报酬多少直接联系起来的生产责任制。而要把饲养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行由专业户、专业队包养的办法比较好。
我们访问了星子县隘口公社养猪场。过去,这个养猪场由三个全劳动力当饲养员,一年产肉两千斤左右,集体每年亏本一千一百多元,饲养员每年每人收入不到四百元。一九七八年冬天,他们把猪场包给有养猪经验的社员于超富一户饲养。包养时签订了合同,按猪的增重记工分,配给饲料粮。于超富接受包养任务以后,他和七十二岁的父亲、十五岁的儿子起早摸黑精心喂养。我们访问时,刚好是他家接管养猪场满一年。这一年来,猪场的成绩很好,全场猪的毛重由接收时的一千三百多斤增加到四千七百多斤,比过去提高了一千四百多斤。按照合同规定,于超富祖孙三人得到工分和交肥等报酬两千余元,平均每人近七百元,比原来三个全劳力的饲养员收入高百分之七十以上。而猪场由于产量增长和杜绝了饲料等开支的浪费,去年也盈利近三百元。
万年县委的同志也向我们介绍了城厢镇公社乐华大队第八生产队猪场的情况。过去,生产队猪场也是年年亏本二、三百元,养的六头母猪瘦得皮包骨头,仔猪的成活率不高。去年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公布包产指标及奖赔办法,由全体社员自动报名承包。结果社员方西龙一家与生产队订立了合同。方西龙也是想尽办法把猪养好。他努力种好饲料地,还与集镇上有关单位联系,有三个多月他都是每天早起去镇上挑豆渣喂母猪,把六头骨瘦如柴的母猪养壮了。去年有五头母猪配种后下了仔。母猪下仔时,他和女儿在猪栏旁守夜。去年,他饲养的仔猪成活率高,总重量一千六百多斤,超过合同规定的六百斤包产指标。方西龙超额完成了包产任务,得了奖,长期亏损的猪场去年也盈利近五百元。
我们接触到的许多农村干部、社员向我们说,要使集体养猪不亏本,把集体猪包给专业户、专业队养是一条出路。其中,包到专业户养责任心更强,效果更好。大家分析,集体猪场包养到户,根本没有改变猪场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因为猪场的财产是集体所有,养的猪也是集体处理,只不过是管理办法上的一种改进。而实行这种管理形式,能更好地体现按劳计酬的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一种生产责任制。目前社、队集体猪场一般规模都不大,手工操作,由一户来承包饲养比较合适,还能充分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
生猪生产在我国畜牧业中占着一个很大的比重。要使生猪生产有个大发展,必须改善经营管理。在鼓励和扶持社员私人养猪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办好集体养猪业。把集体猪场的猪包给专业户、专业队饲养,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新华社通讯员 华桂勤
新华社记者 王达智 金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