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后来居上——东京重机工业公司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4-10
第6版()
专栏:日本通讯

后来居上
——东京重机工业公司见闻
在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批新兴的“中坚企业”:它们最初还是一些资力微弱、设备简陋的小厂,却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成了在各自的行业内拔尖的名牌厂家。以生产优良缝纫机著称的东京重机工业公司(简称“东京重机”),就是这类企业之一。
讲究效率
三月里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我们走进东京重机公司一个工厂的大门,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群活泼的鸽子,它们在客人面前时飞时落。平整的草坪,清冽的水池,怒放的梅花,以及一行行环绕厂房的常绿乔木,给人一种力图使工业与自然界相谐调的印象。
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八十岁的老董事长山冈宪一先生和他的同事们亲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山冈先生早在一九五六年访问过中国,会见过周总理。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他又两次访华。去年五月,他的公司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缝制机械设备展览会。东京重机生产的缝纫机已向我国出口。
东京重机生产的工业用缝纫机已达三百种之多,在日本居首位。它的营业网遍及全国,产品行销一百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巴西、西德、香港等地都有它的分支机构或营业点。这样一个年营业额达五百多亿日元的大公司,职工和干部总数却只有三千六百五十三人,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率之高可以想见。
山冈董事长在介绍公司的情况时谦虚地说,“在日本,资本金额在五十亿以上的,才算是大企业;我们公司的资本金是三十八亿八千多万日元,还够不上大企业哩!”但是,事实上东京重机工业公司已经跨进大企业的门坎了。今天,它作为一个母公司,拥有三十三家国内公司和七家海外公司,形成“重机”企业集团。
高速成长
话题转到公司的历史。山冈先生把我们带到会客室旁边的一个小房间。大小只有十来平方米,没有什么装饰,没有空调设备,一桌一椅,一个简陋的沙发,如此而已。“这是我的办公室,我当了四十年的公司经理和董事长,一直没有离开它。”这间朴素的小办公室显然使这位富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感到自豪。这间小办公室是公司历史的见证人。
“东京重机”的前身,是一个造步枪的合作社形式的工厂,后来改为股份公司。它成立于战事方酣的一九三八年。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战败后,美军接管了它。工人散去,造枪支的关键设备被拆毁,只留下一部分通用机器。不久,公司复工了,但生产的都是铁锹、菜刀、积木、木屐和自行车零件。以山冈为首的公司经营者心里想的是要在精密机械工业闯出一条活路。他们研究的结果是:造缝纫机!于是找来美国胜家公司出的“八三型”缝纫机作样品,开始了艰苦的试制作业。试验失败再失败,返工再返工,终于在一九四七年三月造出了第一部家庭缝纫机,取名HA—1。没想到这个产品在政府主办的全国缝纫机性能审查会上被评上了A级,证明它比老资格的专业缝纫机厂的产品并无逊色。
五十年代前期,东京重机完成了一项重大发明——“单轴旋转挑线杆结构”,应用这项成果制成的工业用缝纫机DDW—Ⅱ,每分钟最高速度三千针,超过了美国胜家公司的“双轴旋转”式缝纫机。此机一出,订货纷纷涌来。这项发明随后在十个国家获得了专利权。默默无闻的东京重机,一鸣惊人,一跃而成为国内名牌厂家。
此后,“东京重机”继续革新产品,新产品一代胜过一代。
走进产品展览厅,人们可以看到这家公司的一百九十种崭新的产品。这里有每分钟七千针的高速缝纫机、采用数控方式的缝纫机、装有小电脑的自动控制的缝纫机、高速锁眼机、超声波打扣眼机……。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东京重机有一句格言:“靠技术求生存”。这种视技术为生命的经营思想,贯穿在企业的各个方面。
为了发展有特色的技术,东京重机花大量资金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究所、缝纫效率研究所、电子研究中心、综合设计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到一九七九年,它在国内取得的专利已达三百三十四项,在国外拥有专利四十四项。
开发人材
山冈和他的同事在谈到经营管理的问题时说,他们的公司经营上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创造使人们心情舒畅的劳动场所”,通过“开发人的能力”,“来挖掘(企业的)无限的可能性”。
从这点出发,他们非常重视工厂环境的美化。一九七一年,“东京重机”在枥木县大田原市建成了一座漂亮的现代化工厂。那里不仅安装了防止公害的设备,而且特别依照山冈先生的“构想”,在厂内栽上了三百棵梅花,同时还向职工住宅区提供了不少梅花树苗。让人们在美的环境里工作,他们就会更高兴把自己的干劲和才智发挥出来,从而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
看来,这位精明的企业家是很懂得劳动心理学、很懂得发挥人的精神作用的。
在东京重机公司里,似乎“运动”和“活动”相当多,目的都是为了“开发”人材,为了把人们的干劲和才智激发出来,调动起来。
这里列举几项最近几年来开展过或正在开展的“运动”和“活动”:
——工种内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公司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
——全公司开展为期三年的“综合质量管理运动”,定期举行讨论会,请大学教授任讲师,做专题报告。
——开展“改善提案”(即合理化建议)活动,由专门的“推进委员会”司其责。一九七九年全公司职工共提出“改善提案”一万五千三百多项,平均每人七点三项,创造的经济效益达二亿四千九百万日元。
——实施人材登记制度,由所有的职工自主地介绍个人的工作技能和特长,登记入册,主管部门借以发现人材,培养人材,以便做到人尽其能,用适其材。
这种种“开发”人材和智慧的“运动”和“活动”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公司举行创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时候,全公司有四十六个集体和三百二十七名个人获得了公司的奖赏。资本家为了发展自己私人的企业,是很懂得人材这个无价之宝的。
本报记者 陈泊微 陈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